被大學入學耽誤的學習歷程
一名高中生因申請入學學習歷程檔案遭大學端查獲不實,陸續遭正、備取的學校醫學系撤銷資格。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古今中外,千年來「開科取士」採筆試、面試、實務演練等皆有之。今大學(專)入學考試,除了筆試、面試、實務技能(較少學科取用),另加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爲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榮焉。
學習歷程檔案源自英文portfolio,其教學始義系學生蒐集其重要作品專輯,以展現學習過程之進步與成果。有學者將其遠溯至五百年前博學家達文西的藝術及工程作品專輯。一九七○年代美國中小學採用在學業、職涯輔導上,其重點在「過程」檢測,而非「總結」評量及排序評比用。此過程之旨意,系學生在學習中搜集與篩選各類良好作品中,如何思考、計劃、匯聚、回饋改進的過程表現。輔導師長從中瞭解學生奮進及表現過程,予以有意義之回饋指導,以協助解決困難,或輔導規畫職(生)涯發展。
請注意,重點是在「學習過程之探索、規畫、成長、反思、解決問題,最後產生具體成果」,並從其選課之整體藍圖中不斷作調整,以補隙其能力弱點也增強其多元學習等。如今越洋來臺卻成考生之夢魘,對其不叫好者甚衆!
教師在輔導之餘,可從大多數學生的困難點,改進教材教法與調整課程,從學生的成長樣態與趨勢中,協助其未來發展,這是「教授」的動力與需求所在。師生互動中產生的反思、修正或改進纔是學習歷程檔案的精義!我們卻誤用在大學聯招之開科取士,實乃橘逾準爲枳,不勝唏噓!以致造成有人藉箸代籌,坊間也不乏補習高人提供示範樣板,如此,失去了學習歷程檔案之原始美意。
其實,美國的教育測驗服務社發展的研究所入學考試GRE、託福和多益等測驗歷經數十年以上,成爲國際公認有其信度和效度的評量工具。臺灣爲何不能「取經」發展自己的入學試題?使其發展成具有高鑑別性、高效度、高信度、困難度與誘答力的考題。
全國大專校院聯招至少有五十年以上的考題與答題分析數據,可分科分期作測驗與評量的資料庫(含題庫)。全國教育性大學有在「測驗與評量」方面的人才,惟待行政機關之統合與建立制度,方能比擬他國之典範,不必苦天下蒼生。讓學校迴歸正常教學、輔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臺灣能開發出「TestGPT」,將比ChatGPT更有益於測驗之研發與評量考生考題之合宜性與測驗之公平性,必將造福莘莘學子、學校與教育!造育人才無解方,惟用心與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