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學者:地產“止跌回穩”政策顯效 風險化解仍需多領域改革
本報記者 吳靜 盧志坤 北京報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於房地產相關內容着墨頗多,尤其體現短期去風險,長期推進行業發展新模式的思路。“穩住樓市”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年內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目標明確。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要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以及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建設“好房子”等方面。
如何解讀今年兩會釋放出的關鍵信號?近日,在北大光華兩會後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上,多位學者圍繞“宏觀經濟與政策協同”“結構轉型與民生保障”“金融改革與創新實踐”等進行了分享。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針對房地產領域的系列問題,與會學者指出,目前市場企穩尚需時間,仍需政策持續提振。在風險化解的過程中,要注意推動地方政府考覈機制等領域的同步改革。
市場仍需增量政策提振
“2025年前兩個月宏觀經濟穩步增長,但總體經濟新舊動能表現分化、差異明顯。”
在上述分析會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表示,一方面,目前高技術產出和投資增長迅速,新動能正在成爲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另一方面,以房地產爲代表的傳統經濟增長乏力,消費需求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間。
自2024年9月24日政治局會議明確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以來,一系列利好政策陸續落地,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降幅收窄或轉漲、同比降幅趨穩,房地產市場預期進一步改善。不過,目前房企資金和運營依然有較大困難,行業全面好轉仍需時日。
而在國際環境方面,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等對華政策,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衝擊,但整體仍在可控範圍之內。自上一輪美國單方面挑起對華貿易戰以來,我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進行應對,包括推動貿易多元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等,這些措施都將積極對衝外部環境的負面衝擊。
展望2025年,顏色認爲,我國宏觀經濟仍需增量政策提振。宏觀政策應加大創新力度,以應對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對當前房地產收儲政策的執行機制進行系統性優化;二是將以舊換新補貼應用到具有黏性的服務業如餐飲、文旅等;三是加大生育補貼力度。
他還表示,財政政策應加快落地節奏、持續用力,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爲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持。貨幣政策也應切實解決當前實際利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有效盤活存量資產
針對當前房地產市場的系列問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張崢表示,歷經30年大規模投資建設,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係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必須清醒認識到房地產領域存在的問題,即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是週期性與結構性問題相互交織的結果。
他指出,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項目投融資錯配以及過度投資等問題集中暴露;二是房地產風險、地方債風險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深度關聯、相互影響。
“近期房地產市場的提振政策,對緩解房地產行業的週期性下行壓力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結構性問題具有固有性和長期性,難以在短期內徹底解決。我們不能僅僅就風險討論風險,而應堅持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化解風險。爲此,需要推動財稅體制、地方政府投融資體制、地方政府考覈機制以及不動產投融資體制等相關領域的改革,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化解存量房地產問題和推進債務重組,實現短期舉措與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統一。”張崢說。
對此,張崢建議通過推動相關領域的改革與創新,以市場化手段有效盤活存量資產:盤活存量資產要緊密貼合市場需求,收購存量住房應遵循商業邏輯,而非單純的紓困行爲;建議組建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市場化持有型房地產投資基金,作爲收購存量資產的主體;將存量商辦用房納入收購範圍,進一步拓寬存量資產盤活對象;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市場化長租房和養老社區,豐富收購用途;積極推動多層次REITs市場的發展,將商業寫字樓、酒店等納入公募REITs試點範圍,爲房地產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編輯:盧志坤 審覈: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