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別人罵邪惡後竟然自己也認同 岸田一郎揭人際關係中的「被賦予歸因」
示意圖/ingimage
有些人總是努力去符合他人的期待,爲了獲得認同而依賴他人。即使有自己想做的事,仍會因爲希望受人喜歡而選擇放棄。另外,有些人一旦知道能夠獲得認同,就會馬上採取行動,否則便會選擇什麼都不做。他們會爲了獲得認同而立刻行動,但是那件事未必是正確的,自己也會失去判斷。
有的人會在被罵「邪惡」之後,連自己也開始這麼認爲,這是因爲接受了他人賦予的歸因。
我總會告訴對方:「你說自己很邪惡,但我並不覺得。你總是非常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至少你沒有故意傷害任何人,對嗎?」他們的答案通常是肯定的。所謂沒有故意傷害,指的是自己並不打算傷害人,但對方卻還是受傷了。
接着,我會這麼說:「從不打算傷害人的你一點都不『邪惡』,反而很『善良』。」人難以接受自己有邪惡的一面,卻能夠喜歡善良的自己,因爲這代表自己是有價值的。
(本文出自《岸見一郎的人際自在學》)
若能讓自己看起來善良,便能夠進入人際關係之中。然而,除了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之外,最重要的是明白並非每個人都會故意傷害人。
一旦被賦予「善良」的歸因,你便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過去只看到自己短處或缺點的人,也能接納自己、產生自信。
這並不意味着變成了另一個人。但若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實際上也可以說成是成爲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然而,這仍是一種歸因賦予,當然也是種評價。評價並不等於自己的價值或本質。評價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我們的價值。因此,包含諮商師在內,當別人賦予你出乎意料的正面歸因時,絕對不能無條件地接納,因爲最終還是得由我們來斷定自己的價值。
不過有些時候他人對我們的肯定和欣賞,可能是我們自己沒看見或不敢去相信的,接受這些評價的過程會需要一點勇氣,但對於自我價值的建立非常有幫助。
(本文出自《岸見一郎的人際自在學》作者:岸見一郎 譯者:羅淑慧)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