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盛讚中國高新製造 「代價是什麼」…熟悉的質疑不見了

BBC以往對中國的報導,常在標題加上「但代價是什麼呢?」。(取材自環球時報)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多則報導中國的新聞引發關注,網友發現,BBC及時跟進了中國的許多熱點,還推出一部短片稱讚中國製造,卻少了以往報導慣常使用的總結:「但代價是什麼呢(but at what cost)」,讓網友大呼「不習慣」,甚至懷疑BBC被「盜帳號」。

綜合環球時報、觀察者網報導,從2012年開始,BBC每當談到關於中國正面成績新聞時,常在新聞標題加上「代價是什麼呢」的反問,在BBC網站搜索相關關鍵詞,就能看到大量用類似句型作爲標題的新聞,如「中國正變得更加智能,但代價是什麼呢」、「中國正爲埃塞俄比亞創造就業崗位,但代價是什麼呢」。

於是,這種報導手法被熟知,美國問答式社交平臺Quora上還有專門關於「但代價是什麼呢」的討論。在中國,不少網友也將其作爲流行語,用於嘲諷BBC等外媒在涉華問題上的雙標。

但近來BBC態度似乎出現轉變,有網友發現,BBC在7日發佈了一則介紹中國科技成就的短片,羅列了不少數據介紹中國科技發展及背後的原因,找來專家背書中國「十年計劃」的成功,稱「一個擁有遠大野心,雄厚資金和大量耐心的新高科技領導者已經崛起」,卻沒有以往的質疑。

有外國網友在評論區留言,「除了我之外,還有其他人在找BBC那句『但代價是什麼呢』的話嗎?」這條評論獲得了近6000個點贊,不少網友也表示,很詫異爲什麼BBC會突然「一反常態」。不少網友玩起了梗,說自己聽不到「但代價是什麼呢」還真不習慣;還有人嘲諷BBC「這句話可是你的招牌啊,怎麼能不加上呢?」

有熟悉國際時事的網友把BBC的反常表現,和美國國際開發署被關閉一事聯繫起來,認爲BBC常年接受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助,而該單位曾多次策畫針對中國的抹黑、滲透活動。不過,BBC此前多次表示,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援助並非撥給BBC新聞編輯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