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鮮膜包過的食物不吃!「2材質」含塑化劑 營養師揭三度原則
市面上常見的保鮮膜有多種材質,若不當使用恐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示意圖/ingimage
隨着民衆對食品安全的意識提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保鮮膜安全性也成爲焦點。市面上常見的保鮮膜有多種材質,每種材質在特定使用情況下可能釋放有害物質,若不當使用恐會對健康造成威脅。因此,民衆應該謹慎選擇適合的保鮮膜材質,並瞭解正確的使用方式。
營養師蔡正亮在臉書粉專「蔡正亮營養師專欄教室」分享,他堅決表示,「只要是保鮮膜包過的食物,一律不吃」。他指出,許多保鮮膜含有塑化劑,這些物質在不當使用下可能釋放出有害成分。蔡正亮特別提到,市面上常見的保鮮膜材質可以分爲四種:PVC、PVDC、PE和PMP。
其中,PVC(聚氯乙烯)是最常見且便宜的材質,因爲它容易撕開且附着力高,因此廣泛應用於餐廳和小吃店。然而,PVC材質含有氯,並且添加的塑化劑較多,這使其在高溫下容易釋放有害物質,甚至在燃燒後會釋放出毒性極強的化學物質「戴奧辛」。臺灣自2023年7月起已禁止使用含PVC的包裝材質,但仍有2023年7月前製造的PVC保鮮膜在市面上流通,這意味着外食族羣仍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有害物質。
另一種材質,PVDC(聚偏二氯乙烯),與PVC類似,也包含塑化劑。相較之下,PE(聚乙烯)和PMP(聚甲基戊烯)則被認爲相對安全,適合用於冷藏或微波加熱的食物。
蔡正亮強調,無論使用何種材質的保鮮膜,都應遵循「三度」原則來減少潛在的危險:
溫度:避免保鮮膜與高於80度的熱食接觸。
酸度:避免與含有番茄醬、醋等酸性調味料的食物接觸,這些酸性物質可能導致塑膠單體分解。
油脂程度:避免將保鮮膜與過油的食物一同包裝,以減少塑膠單體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