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產品生變:利率降保費升 分紅險將成主流

中國商報(記者 馬文博)隨着市場上銀行存款、長期國債等收益率的下調,保險產品也將迎來一波調整期,預定利率下調、重疾險保費上漲、分紅險比重上升將成爲行業趨勢。

保險產品迎來調整期

今年7月1日,友邦兩款固收型個人養老金產品下架,一款重疾產品特別版也在同日下架。一名友邦保險代理人表示,兩款固收型個養產品下架後,又上新了一款分紅型個養產品,現在公司的個人養老金產品都是分紅型的。

6月16日,同方全球人壽上新兩款分紅險產品,保證收益率從市面上普遍的2%上限水平,下調50個基點至1.5%,引發市場熱議。

“險企分紅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至1.5%這一歷史低值,是企業基於當前經濟金融環境下的理性選擇。”業內人士表示,市場利率整體處於下行通道,保險資金投資收益也面臨一定壓力。預定利率下調有助於險企降低負債成本,使其在資產配置和風險管控上更具靈活性,避免高預定利率帶來的利差損風險。

從各家人身險保險公司的動作來看,壽險預定利率下調、重疾險保費上漲、分紅險比重上升或成爲行業趨勢。

記者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梳理後發現,今年以來,截至7月5日,保險公司共新推出人壽保險產品456款,其中分紅險產品有169款,佔比37%,較2024年全年提升9個百分點。僅今年4月,險司就推出40款分紅險產品。

一名頭部保險經紀公司的保險經紀人對記者表示:“很多老客戶還是更喜歡固收類產品,因爲利率固定並能寫在合同裡。分紅險的推廣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消費者教育,但這也是行業的整體趨勢。”

國信證券分析師孔祥認爲,分紅險具有“低保底+高浮動”的特點,對於險企而言,通過與被保險人共擔投資風險的方式降低剛性兌付成本。在“資產荒”的背景下,降低負債端剛性成本及資產負債匹配壓力,從而爲險資資產配置提供一定的靈活性。

孔祥表示,在新準則下,分紅險利潤具有較高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在當前財富管理工具收益下行的背景下,分紅險的浮動機制有望成爲收益驅動型客戶的核心選擇。

利率走低原因幾何

今年4月21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佈的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爲2.13%,較今年1月公佈的研究值2.34%下降了21個基點。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今年1月向人身保險公司下發的《關於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當公司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連續2個季度比預定利率研究值高25個基點及以上時,要及時下調新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並在2個月內平穩做好新老產品切換工作。

一名頭部人身險公司的保險代理人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固收型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爲2.5%。與1月公開的預定利率研究值2.34%相比,未超過25個基點;但與4月公佈的預定利率研究值2.13%相比,已超過25個基點。

這也意味着,如果7月公開的預定利率研究值繼續下行,則大部分人身險公司需要重新調整保險產品利率。

上述保險代理人對記者表示,目前業內普遍預計今年8月底或9月將迎來一波調價潮。其所在的頭部外資險司重疾險保費將會上調,增額終身壽險的預定利率可能會下降到2%左右。

降息已成市場共識

據悉,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綜合考量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等市場利率變化和行業資產負債管理情況。

截至7月4日,5年期以上LPR爲3.5%,10年期國債收益率爲1.64%,國有大行掛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低至1.30%。

國泰海通非銀首席分析師劉欣琦認爲,基於今年4月以來銀行3年期、5年期定存利率普遍跌破2%,預計儲蓄險產品收益率仍然具有競爭力,短期銷售波動相對有限。

多名保險代理人對記者表示,隨着銀行存款利率越來越不具競爭優勢,保險行業確實迎來一波諮詢潮,但“存款搬家”現象並不明顯。江蘇白領小肖(化名)告訴記者,2023年自己就在銀行存了筆大額存單,“當時(大額存單)利率接近3%,現在的利率太低了,問過保險這方面,但存款明年到期,肯定不會提前取出來,等明年到期之後再考慮吧。”

中信建投證券非銀金融與前瞻研究首席分析師趙然曾表示,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可以提升預定利率調整的及時性。從長期來看,採取“保底+浮動”收益模式的分紅險產品有望成爲人身險公司重點發力方向,形成保險公司與客戶“雙贏”的業務模式。

監管力度持續加大

今年6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人身保險監管司向業內下發《關於分紅險分紅水平監管意見的函》,明確保險公司應當充分論證擬分紅水平必要性、合理性和可持續性的相關情形,要求不得偏離賬戶資產負債和投資收益實際情況,隨意擡高分紅水平搞“內卷式”競爭。

不同於鎖定利率的固收類產品,分紅險是由“保證收益+紅利”組合成的浮動收益型產品,紅利部分由保險公司的經營水平決定。而過往,有部分保險公司爲達到向客戶宣傳的利率水平,會動用公司資本金來實現穩定的分紅收益,實際上不利於企業穩健經營。

“通過規範分紅險分紅機制,可以避免保險行業爲追求規模而無序競爭,導致保險行業因爲負債成本高於投資收益而不斷累積利差損風險。”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對記者表示,新規倒逼保險公司加強產品創新、提高服務水平,推動保險行業從粗放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長期來看有利於保險行業穩定與消費者權益保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聘導師柏文喜對記者表示,監管意見的出臺,能夠引導保險公司摒棄短視的“內卷式”競爭,促使險企更加註重長期穩健經營,進而推動整個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