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暖就是保命!室內低於18°C全身系統拉警報 醫:冷不要硬撐
張家銘醫師提醒,在18°C以下身體會引發一連串可量測的生理壓力反應,在冬日裡維持適當的室內溫度是最重要的健康投資。示意圖/ingimage
時序入冬,不少家庭常以「多穿幾件衣服就可以」的方式度過寒流,不過基因醫師張家銘今(20)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低溫並非只是「冷」的感覺問題,而是會在18°C以下引發身體一連串可量測的生理壓力反應。他提醒,維持適當室內溫度,是冬季最重要的健康投資。
張家銘引用2023年刊登於《Public Health》的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只要室內溫度低於18°C,人體就會開始進入「冷壓狀態」,包括血管收縮、血壓上升、睡眠品質下降、肌力表現變弱與呼吸系統敏感度提高等,且與「怕不怕冷」無關。就像身體裡有個溫度偵測器,一旦掉到某個數字以下,全身系統就會開始自動拉警報。
研究顯示,室溫每下降1°C,收縮壓就會上升;在10至14°C環境中,更容易出現心電圖異常與血小板上升,增加心血管風險。張醫師也指出,人處於寒冷環境時,會不自覺攝取較多鹽分,形成雙重負擔。
許多年長者以爲冬天睡不好是退化所致,但張家銘說,若睡前臥室僅10°C,入睡時間會延長;室溫約13°C時,夜尿比例明顯增加。他強調,這些並不一定是腎臟或荷爾蒙問題,「冷纔是真正凶手」。
因爲在15°C的室內環境中,高齡者的下肢肌力、反應速度會下降2至10%,握力也變弱,成爲冬季容易跌倒的原因。張醫師提醒:「冬天的『虛』,很多不是虛,而是冷。」研究也指出,當室內溫度低於18.2°C,慢性肺阻塞患者的咳嗽、喘及胸悶會顯著惡化,冷空氣會讓氣管更易收縮、敏感並增加感染風險。
不僅如此,居住在15到18°C以下環境的民衆,自覺健康與幸福感都會下降。張家銘說,這些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身體正在抗議。且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建議,居家室溫應維持在18°C以上,包括高齡者、慢性病患與幼兒則建議處於更溫暖的室內空間。張家銘呼籲,保暖不只是爲了「舒適」,更是預防心血管與呼吸道疾病的關鍵。
張家銘強調:「保暖是健康投資。」他提醒有長者、幼兒、高血壓、心臟病、呼吸道疾病或睡眠問題者的家庭,最重要的並非補品,而是維持居家溫度在18°C以上,「身體需要的不是硬撐,而是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