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璣 BREGUET Souscription 懷錶:一支以其訂金商業模式得名的單指針錶

早在 18 世紀末,Abraham-Louis Breguet(亞伯拉罕─路易·寶璣)靠着一支簡單又優異的懷錶,替寶璣表打下了重要的名聲和財務基礎。然而,這支表的名字卻來自它的獨特商業模式:訂金。這支表究竟有何特別呢?

圖片提供/BREUET 寶璣

2025 年,寶璣表(BREGUET)爲慶祝 250 週年,推出了 Classique Souscription 2025 單指針腕錶,其原型來自亞伯拉罕─路易·寶璣(以下簡稱爲寶璣先生)在 1796 年於巴黎推出的 Montre à Souscription(Souscription 表)。

正巧,今年 9 月編輯團隊造訪在臺北 101 舉辦的 250 週年特展時,每個人都收到一本官方出版的精裝小冊,就是以介紹 Souscription 懷錶爲主軸。網路上對於這支表談論並不多,但其歷史和技術背景仍然十分有意思。以下便參考官方小冊跟網路內容,來介紹一下懷錶令人意想不到的歷史。

圖片提供/BREUET 寶璣

Souscription 懷錶:1796

寶璣先生在法國大革命爆發時逃往瑞士避難,接着在 1795 年返回巴黎的鐘表堤岸(Quai de l'Horloge)工作坊,着手重建受重創的當地事業。他的點子是做一款比較便宜、但可靠又精準的日常用表,和提供給天文學研究和海軍的那種高精度錶款一樣出色,但又能讓普羅大衆以實惠的價格取得。這支表的設計必須夠簡單,以便同時生產多支表,而且易於維護修理。事實上,寶璣先生認爲世界各地的修表師都能夠修理這支表,而這點可不適用於寶璣開發的其他錶款上。

而爲了避免向當時利息高到嚇人的銀行借款,這支表採用了獨特的訂金制(法文 souscription 即英文的 subscription):買家必須先支付訂價的四分之一,而寶璣的工坊收到錢就會立即採買材料和製作,並依預訂順序交貨。訂貨收據中會寫明交貨期限。而從相關文件中可見,寶璣會將某些部分的製作委託給一羣「藝術家」(製表師),所以做工細節會略有不同,但基本設計和結構都是已經確立的。也因爲如此有別於過去的表,Souscription 表會帶有序號,某方面來說算是標準化生產的前身──正如寶璣先生自己曾提過的期望。

1798 年售出的 Souscription 表,no.324。 圖片提供/BREUET 寶璣

錶殼的正反兩面要做得扁平但牢固,且都可以打開,使用者可以從正面調整指針(藍鋼指針),並觀賞背面的機芯。表面爲白色琺瑯。使用者先從正面上鍊並調整指針,然後關上玻璃,之後再從背後上鍊。

表的價格則訂在 600 裡弗爾(裡弗爾價值和大革命後的法郎相當),官方小冊後面則提到銀錶殼爲 600 法郎,金錶殼則是 800 法郎。這個價格有多便宜?當時一般金錶可能頂多兩三百法郎,但頂級奢華表卻高得多。寶璣在同期製作的複雜功能表,如金殼問表和早期陀飛輪表,要價三千至五千法郎。可見雖然訂價不算真的便宜,但比起真正的高價鐘錶,已經算是十分實惠。

寶璣先生在 1797 年左右寫的「公開說明書」,清楚交代了 Souscription 表的基本理念、設計和特點。寶璣先生在法國大革命後,清楚意識到他要讓普羅大衆更瞭解他的作品。許多出處提到 Souscription 表是史上第一個在印刷廣告中宣傳的表,而這或許就是當時的「廣告」。 圖片提供/BREUET 寶璣

這支表的技術面也充滿了有趣的地方。首先,表用單指針來表示小時和分鐘,但這在當時似乎不是新設計。爲了能讓使用者判讀時間,表徑做得很大(25 法分或 61 mm),每小時之間有 12 個刻度,一刻度代表 5 分鐘。據寶璣先生的說法,使用者可以猜測時間到準度一分鐘內。

從機芯來看,中央是個大發條盒,其餘輪系以對稱形式排列在周圍。單指針直接由發條盒轉動,使用者可以從表的正面或背面上鍊,而且因爲跟單指針同軸,不用擔心上發條時卡到指針。主發條的圈數(十圈)則比當時的發條多了一倍,在能夠維持釋放力道的同時避免折斷的風險。據瞭解儲能大約有 36 小時。

Souscription 表基本結構(圖上說明爲本文作者補充)。 圖片提供/BREUET 寶璣

擒縱機構部分,它使用以天然紅寶石整個雕成的工字擒縱(cylinder escapement),而且與擒縱輪的接觸角度經過精心設計,能回饋推力給擺輪,延長表的運作時數。擺輪軸的外側也裝有稱爲降落傘(pare-chute)的最早期避震器,以便在表摔到地上時提供緩衝。寶璣先生明確提到他不採用當時仍流行的 fusée(寶塔輪)來控制走時速度,因爲 fusée 結構複雜且易於故障,不合這支表的設計出發點,也沒辦法在上鍊時馬上讓表開始走動。

在下面的影片中,我們能看到工字擒縱的實際運作:

最後,爲了對抗當時已經十分猖獗的仿冒品,表面會加上秘密簽名──以裝有鑽石頭的早期縮放儀來雕出當時極難模仿的簽名。

而確實,此表和其衍生的 Montre à Tact(Tact 懷錶,見後介紹)在三十年內售出了 700 只,大部分是在 1795 至 1805 年間賣出,每年售出 40 至 70 只不等,是寶璣當時最受歡迎的錶款,即使到 1820 年代也仍能每年售出 10 至 15 只,在當時來說可謂產量驚人。而在 1822 年寶璣表推出的史上第一份鐘錶型錄中,Souscription 表仍然有一席之地。

1822 年寶璣型錄中的 Souscription 和 Tact 表圖解。 圖片提供/BREUET 寶璣

Tact 懷錶:1799

Souscription 懷錶問世三年後,寶璣先生以其爲基礎推出 Souscription à tact,簡稱 Tact 懷錶。tact 在法文意爲觸摸,但同時也代表顧慮他人(於是 tact 在英文有了「得體」之意)。這種表在錶殼外側加裝一個單指針以及小時刻度,並在錶殼周圍加上十二個突起。表最好用表上附帶的特殊鑰匙懸掛在大衣左胸口口袋內,不碰到口袋底。這麼一來,使用者就能在不掏出表的前提下,靠着觸摸口袋來辨識時間(寶璣先生承認,這需要幾天時間練習),以免因爲在某些場合掏出表看,而被認爲感到無聊或不耐煩,結果冒犯了別人。

這種表在晚上沒有光線時亦可使用,效果等同於近代的盲人表。寶璣先生認爲這能作爲複雜昂貴的問時表(會敲擊音簧來報時)的替代選擇,甚至稱之爲是「觸摸版問時表」或「tact 問時表」。

而爲了避免使用者觸摸時意外改變表的走時,該指針可以自由逆時鐘旋轉,但順時鐘轉動時就必會停在表的當前時間。網路上雖然沒有這類寶璣懷錶的影片,但倒是有支百達翡麗懷錶採用了類似的原理,而且指出這種機構是由寶璣發明:

有些 Tact 懷錶也在機芯側裝有指針跟標示的面盤,讓使用者仍能打開表蓋來觀看時間。而其中一種有時針和分針小面盤的版本,其實就是寶璣表在 2005 年推出的 Tradition 系列的參考來源。

未出版的製表論着

寶璣先生生前想要針對自己的表和研究成果寫本書,和兒子 Antonine-Louis Breguet 整理了大量筆記,但因爲事業繁忙,加上又不擅寫作,只得在 1819 年請另一位製表師 Louis Moinet(路易莫奈)來擔任編輯和改寫,甚至在鐘錶堤岸給了他定居的房間和可觀年薪。但不到四年後(1823 年),Moinet 就和 Antonine-Louis 就因不明原因鬧翻,Moinet 甚至把手稿帶走,直到 Antonine-Louis 上法庭討回爲止。

然而,Antonine-Louis 終其一生沒有繼續整理或出版父親的手稿,最後這些手稿在 1870 年寶璣鐘錶事業轉給布朗(Brown)家族時被一併轉賣。小冊的說法是布朗家族的某些人仍持有部分完成的稿件,而插圖已經全數佚失的草稿則在 2010 年被拍賣,由創立 Swatch 集團、在 1999 年買下寶璣公司的 Nicolas G. Hayek 買回一部分,交給巴黎的寶璣博物館。

圖片提供/BREUET 寶璣

這本 250 週年小冊摘錄了跟 Souscription 懷錶有關的片段,前面的段落看得出來有參照這些資訊。手稿中也夾雜着寶璣先生留下的附註。後面甚至有很大一篇關於工字擒縱的設計,Tact 懷錶的外部指針設計,也有討論像是表油、生產方法等等。

而有趣的是,裡面在提到降落傘避震器時,內文和寶璣先生的註解都說它應該叫做「彈性懸吊」,而不是大衆慣稱的「降落傘」:

翻譯(標示爲本文作者加上):一個被誤稱爲降落傘(避震裝置)的彈性懸吊裝置(寶璣先生注:它應該稱爲彈性懸吊裝置,因爲它只能保護它運作所在處的轉軸,但大衆仍給了它錯誤的暱稱「降落傘」)保護擺輪軸在墜地或意外撞擊時免於變形或折斷。 圖片提供/BREUET 寶璣

在降落傘原文 pare-chute 或英文的 parachute 中,chute 在法文意爲落下,para- 在拉丁字源則有抗、保護等意,所以合起來就是「抗摔落」了。既然真的降落傘和其名稱是在 1785 年由法國發明家 Louis-Sébastien Lenormand 發明,這個詞在當時或許確實真的跟降落傘有所聯想。

有個流傳的故事是,1790 年代寶璣先生在外交官塔列朗親王(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的大型社交場子中解釋降落傘避震器的原理,結果被要求現場展示。寶璣先生在賓客圍繞下,於一片死寂中把表扔到地上,然後請一位客人撿起來傳給大家看,證明表仍然運作良好。據說塔列朗親王還半開玩笑(?)說:「寶璣這個惡魔,老是想做與衆不同的事,而不是想(把原有的東西)做得更好!」

也許如今人們仍然稱這個避震裝置爲降落傘,但不能不承認,這個與衆不同的舉動如同寶璣先生的許多發明,深深影響着後世的鐘表設計。

※本文由《Time Square 時間觀念》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