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我國多種農產品碳足跡在下降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哲雯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佈會上,《2025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正式發佈。報告顯示,自2022年我國發布《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農科院雙碳中心主任、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綜合實驗室主任梅旭榮介紹,2022年以來,在農業農村低碳綠色轉型領域,我國先後發佈和實施了數十項政策、措施。如在農田和草地固碳擴容方面,我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秸稈資源數據平臺,2022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的秸稈產生量爲8.65億噸,可收集量7.31億噸,綜合利用率達88.1%,肥料化利用率爲57.6%。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5021.7萬噸,且連續8年保持下降趨勢。
報告還發布了油菜、柑橘、雞蛋等農產品的碳足跡。
梅旭榮介紹,按照IPCC清單指南方法和全生命週期碳足跡覈算框架,採用從“搖籃到大門”的系統邊界,也就是從生產資料準備到農業生產過程,去核算種植農產品油菜和柑橘,以及養殖農產品雞蛋的碳足跡。
2015年至2022年,我國油菜生產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跡均值爲0.84千克二氧化碳當量,也就是說,從“搖籃到大門”,每千克油菜生產中,會產生相當於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一數據,接近全球平均水平,而考諸以往,這一數據呈波動下降趨勢。
2015年至2022年,我國柑橘生產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跡爲0.1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這一數據低於全球其他國家,甚至可以說是全球最低的。
報告還覈算了2015年至2022年不同生產模式下,雞蛋的碳足跡。梅旭榮介紹,大型養殖場的碳足跡比較低,爲1.02公斤二氧化碳當量,而中型養殖場則爲1.2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總體來說,我國雞蛋的碳足跡,低於全球大部分國家。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