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解讀|基礎研究爲何要完善兩種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爲何要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院長王海燕認爲,當前科技創新範式變革與國際競爭格局的重構要求我國必須加快完善競爭性支持與穩定支持相結合的科研投入機制。

她說,全球科技競爭已從單一技術突破演變爲系統性創新能力的較量,這種競爭既要求基礎研究保持探索未知的原始創新特質,又亟須在國家戰略領域形成快速突破能力。該機制的本質是通過制度設計破解基礎研究長週期性與創新時效性之間的矛盾,構建兼顧科研規律與競爭需求的資源配置體系。

談及競爭性支持投入的必要性,她說,從國際競爭維度審視,科技突破的窗口期壓縮與創新節奏加速構成剛性約束。以人工智能爲例,OpenAI的GPT模型迭代週期從2019年至2023年參數規模增長1200倍,印證技術代際壓縮趨勢,因此傳統的完全天馬行空的自由探索模式難以適應這種高強度的創新競爭。爲此,競爭性支持機制通過定向攻關、揭榜掛帥等組織形式,在戰略領域形成科研資源的快速動員能力,其核心價值在於建立“選題-執行-轉化”的強反饋機制。這種機制不僅強化科研選題與國家需求的戰略耦合度,更通過階段性成果評估形成動態優化路徑,特別是在跨學科、大協同的“有組織科研”中,能夠有效整合離散創新單元,構建多主體協同攻關的作戰體系。

然而,基礎研究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不能完全受競爭邏輯支配。重大科學發現往往遵循非線性突破規律,如高溫超導研究歷經數十年積累才實現理論突破,此類研究需要持續穩定的投入保障。穩定支持機制通過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建設專項等載體,爲科研人員提供抵禦短期考覈壓力的制度屏障,其核心功能在於維持戰略科技力量的存續性。這種存續性既體現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持續運維能力上,也反映在科研人才梯隊的代際傳承中,特別是在數學、理論物理等依賴長期積累的學科領域,穩定支持構成了學科生態存續的基礎條件。

隨着科研組織模式的範式轉型,兩類支持機制具有內在互補性。當代重大科學問題的複雜性已超越個體或單一團隊的研究範疇,需要構建“戰略科學家領銜-青年骨幹支撐-跨學科團隊協作”的新型組織形態。

競爭性支持通過目標導向的項目羣形成創新聯合體,穩定支持則通過基地建設維持核心團隊的穩定性,二者的協同實現了“流動-穩定”要素的有機統一。特別是在應對“卡脖子”技術攻關時,這種機制既保障了應急性科研任務的資源集中度,又通過穩定支持防止攻關後的能力流失,形成“突破-轉化-儲備”的持續創新鏈。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