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中醫藥科研正走出“國際範”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璟瑄 記者 樊未晨
一份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至2023年間,在全球範圍內以英文發表的中醫藥科研產出實現接近三倍的增長,複合年均增長率達10.6%,是全球科研增長率的兩倍多。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與科學信息分析機構愛思唯爾對外發布《傳承與創新:解碼中醫藥科學發展軌跡》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2014年至2023年間的中醫藥研究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重點展示其發展趨勢、研究重點的轉變、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及主要貢獻者。通過系統化數據反映中醫藥研究的快速發展、跨學科融合等特徵。報告認爲,一系列指標體現出中醫藥這一古老醫學實踐在現代科學中的演進與蓬勃發展。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提升中藥質量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到,強化中藥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研究探索企業主導的中藥重大科研選題機制,提升技術攻關、中試驗證和產業化能力,加快推進綠色智能製造和關鍵裝備研發應用。意見還提到: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研發、檢測、交易等產業平臺建設,加大對香港特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的技術支持。
“如今報告顯示,中醫藥研究的高被引論文比例和整體引文影響力呈上升趨勢,驚訝且高興,但仔細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對於中醫藥研究的強大吸引力,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呂愛平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內地和港澳的政策都在加大鼓勵中醫藥研究走向現代化、國際化,這樣的大背景吸引了許多對天然草藥產物感興趣的科學家加入這個領域。
中醫藥科研正在走出更亮眼的“國際範”。報告顯示,從中醫藥研究成果的主要貢獻國家和地區上看,中國大陸居於主導地位,其次是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德國等國也在中醫藥領域十分活躍。
近十年中醫藥科研的快速發展,也體現在研究熱點上的轉變。報告指出,2014—2018年中醫藥科研產出排名第一的主題是耳穴療法,其次是人蔘、太極等人文分析。而2019—2023年期間,結合腫瘤學、免疫學、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等相關主題的科研產出呈現顯著增長。中醫藥如今已經不再侷限於補充和替代醫學領域,而是表現出越來越強的跨學科交叉融合特性。
“這一領域每五年或每十年就會有比較大的改變,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恰恰是中醫藥研究的重要途徑。”在呂愛平看來,中醫藥的未來發展目前很難直接預測具體方向,“從一開始的太極、鍼灸,到後來的草本製藥、網絡藥理學,未來的中醫藥需要更多的臨牀研究,在交叉融合研究上進一步走向現代化、國際化”。
儘管目前中醫藥科研成果令人矚目,但缺乏高質量臨牀研究仍是中醫藥走向更高水平的瓶頸。呂愛平注意到,當下很多疾病的治療手段已經是“中西結合”的,“我們仍然需要高質量的、與中醫藥干預措施相關的療法,而這些干預措施背後涉及的質量標準問題、作用原理問題都需要臨牀研究來解決”。
在克服現有挑戰、探索中醫藥未來發展潛力的過程中,當下給多個行業帶來深度變革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否助一臂之力?呂愛平表示,人工智能作爲一種工具,其最大優勢是“加速和模仿”。他舉例稱,以往對患者“望聞問切”可能需要10分鐘,但人工智能可以通過高效模仿把時間縮短到5秒。
“但這並不是影響中醫藥研究最關鍵的因素,而是如何從中醫理念出發,用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發現‘新的東西’,比如新的健康分類、針對某種慢性疾病的新的治療方案等等。”呂愛平認爲,未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將中醫、西醫生命科學等來自全世界科學家的研究數據進行整合,幫助醫學領域找到新的突破口,真正促進人類健康福祉。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