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2600餘例!遼寧疾控特別提醒

近期,我國一地累計報告

2600餘例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

那麼,基孔肯雅熱究竟是什麼?

其會帶來哪些健康威脅?

該如何科學防護?

聽聽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的講解

省疾控中心專家介紹,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基孔肯雅”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語,意爲“屈曲如被折斷”,因患者關節劇痛導致身體彎曲而得名。基孔肯雅熱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在我國傳播媒介主要爲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其中白紋伊蚊在我省多個城市均有分佈。

全球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報告基孔肯雅熱本地傳播,主要發生在中南美洲、東南亞和非洲等熱帶或亞熱帶區域。基孔肯雅熱的流行呈季節性,與當地的媒介伊蚊季節消長有關,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我國於2008年首次發現基孔肯雅熱輸入性病例,目前尚未形成穩定疫源地。隨着近年周邊東南亞國家的疫情持續活躍,氣候變化影響與跨國旅行的快速發展,我國面臨的輸入性風險正持續攀升。

省疾控中心專家強調,夏季蚊蟲較多,除了平常做好防蚊,大家要多瞭解基孔肯雅熱相關知識,警惕“三聯徵”。

基孔肯雅熱以“發熱、皮疹、關節疼痛”爲主要特徵,潛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發熱速度很快,可迅速升至39℃甚至40℃以上,會持續1至7天,伴有寒戰、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噁心、嘔吐等;皮疹多出現在發病後第2至5天,半數以上病例在軀幹、四肢伸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紫癜,數天後消退,可伴脫屑;關節疼痛常表現爲遊走性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關節,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劇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徵,通常需要1至3周緩解。

此外,極少數患者還可能出現出血、腦炎、脊髓炎等重症,導致死亡。

省疾控中心專家特別提示,基孔肯雅熱尚無有效的疫苗預防和特效藥治療,一旦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疼痛等症狀,請立即就醫並告知旅行史和蚊蟲叮咬史,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在鑑別診斷過程中,需注意與登革熱相區分。二者傳播途徑高度相似,都是通過感染病毒的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發病初期都有高熱、頭痛、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症狀,但基孔肯雅熱發熱期較短,關節痛更爲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治療以退熱、鎮痛、補液等對症支持爲主。

關於基孔肯雅熱的預防,省疾控中心專家表示,防蚊滅蚊是關鍵。在環境治理上,要牢記“無積水就無蚊蟲”,做到定期翻盆倒罐(壇、碗、廢舊輪胎、花盆托盤等)、清理積水(空調、飲水機托盤、下水道等)、清除雜物,長期積水投放滅幼蚊劑,水培植物定期換水洗盆或改爲沙土種植。

同時,戶外活動要做好個人防護,尤其清晨傍晚,少在樹蔭、草叢、竹林等地逗留,穿淺色長袖衣褲,暴露的皮膚塗抹含避蚊胺、避蚊酯的驅蚊液;居家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蚊香、滅蚊拍、防蚊燈適時備。

遼寧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特別提醒:出行前查詢目的地疫情,備齊驅蚊物資;歸國後14天內密切監測健康,出現發熱、關節痛等症狀立即就醫。基孔肯雅熱雖有威脅,但並非無法防控,關鍵在於切斷蚊蟲傳播鏈條,定期清理積水杜絕蚊蟲孳生、外出時穿長袖衣物做好防護、歸國後堅持健康觀察,這些都是有效的預防手段。每一次防蚊行動,都是對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堅實保障。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築牢防護屏障,遠離病毒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