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交流 繼續前行
(圖/新華社)
1949年以來,兩岸隔絕與隔離至今76年,從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觀來看,分治的兩岸社會已形成一種特殊的「朝代」,其治下的人民不論在語言、文字、觀念、行爲上都顯出了微妙的差異。也由於長期以來的政治攻防,兩岸人民互爲「他者」,在無法避免的影響下對彼此的感情變得遲鈍,對對方的看法常有固定的模式。然而在形格勢禁的政治結構下,事實上民間的往來情況是如何呢?
日前,臺灣史學界一位資深著名的張教授,告訴我上個月他夫婦倆去大陸旅遊所經歷的幾件有趣事情,我認爲很值得記下。
第一件事,他們在山東沿海某地,出租車司機推薦去一家當地海鮮館,抵達後果然食客川流不息,物美價廉。老闆娘發現張教授口音不似當地人,問他們來自何處?張教授說臺灣,那老闆娘居然說:「咱們大陸軍機常常繞着你們臺灣飛,會不會帶給臺灣人很不舒服的感覺呢?」張教授就像多數謹慎的臺胞,一時之間不好作答,沒想到老闆娘繼續說:「唉!這是不好的,兩岸不都是自家人嗎?有啥事不能好好說呢?」老闆娘甚至在張教授夫婦離去前,爲此表示十分的歉意。張教授夫婦感動了好幾天,共機繞臺多年來所累積的心理壓力由此感受到了相當的「療愈」。
第二件事,張教授沿途遇到一些年輕人們,對媒體上那些經常捧黨中央的名人表示鄙視,其中包括一些臺灣衆所周知的人物。張教授極爲驚訝,以爲大陸人應如臺灣早年,萬歲不離口,可是許多大陸年輕人們的自覺,甚已超過了臺灣年輕人們在藍綠白中的抉擇困難。
第三件事,他們到廈門,看到當地現代化建設,讚不絕口,沒想到出租車司機是河南人,卻說:「這些都是做給外面人看的,你們如果到河南去,就知道咱老家有多落後了!」
張教授經歷這幾次「文化震驚」後,告訴我,由於他感受到大陸基層老百姓的坦誠相待,反而對中國大陸的印象極好,大陸民間社會給他實際上的感受,和中共當局長年以來給人的壓迫印象,差異很大。張教授鼓勵人們之間真的要多交流。
由張教授「禮失求諸野」的經驗,我開始反思自己往常根深蒂固的成見。我們雖然生活在各自的文化情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態度與價值觀,但不表示我們沒有自己的個性和判斷,我們也不該永遠只是特殊情境下的產物,兩岸之間可以共同摸索到一條經由回溯過去從而向前的道路。要做到這一點,就如張教授的願望:「保持交流,保持對話。」(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