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屍36年的女人!何宛怡解剖600多具大體 磨出「神一般的技術」

何宛怡示範上解剖課時,使用槌子、起子,來敲開骨頭的過程。(吳慧芬攝)

投入教學36年,解剖逾600具大體,高醫大醫學系解剖學科助理教授何宛怡精準、快速分離人體組織的技術,被學生稱爲「像神一般的存在」,她更是學生眼中的大魔王,曾一口氣當掉4分之1學生,而她也是解剖學界極少數的女性老師;對何宛怡而言,學習解剖不僅是精進醫術,也是生命教育,督促學生好好學習,纔不辜負大體老師與家屬的期望。

36年前,何宛怡從成大生物系畢業,得知高醫大解剖學科有助教缺,她跑去應徵,當時科主任劉克明帶她走進地下室陰暗潮溼的解剖室,一股福馬林氣味襲來,映入眼簾的是14具大體老師,面對如此特別的面試,22歲的何宛怡處之泰然,順利錄取。

何宛怡在標本室裡,拿出早期以真人頭骨製成的標本進行說明。(吳慧芬攝)

大學時期只解剖過動物,擔任解剖學科助教後,何宛怡把握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她跟着年紀相仿的醫學系生,一起上解剖課,苦讀解剖教科書裡近萬個專有名辭與圖譜,她說,「如果讀到不懂的地方,會請教資深的老師,並利用解剖實驗課的機會,實際動手解剖驗證課本的內容,像是確定神經的分支與路徑。」

從大學畢業的小女生,到如今解剖技術爐火純青,何宛怡過半的人生,與大體老師密不可分,從屍體到防腐製作,到解剖、投入教學,在累積十餘年的經驗並擔任醫學系主負責老師後,何宛怡萌生要拍攝人體構造影片的想法,因此常常利用課餘時間,隻身進入解剖實驗室,仔細觀察並解剖人體構造。

問她自己待在上百坪的實驗室,陪伴的只有一具具的大體老師,難道不會害怕嗎?何宛怡說,「不會」,人體充滿着奧秘,教科書上的神經與血管位置、分支,常常會出現變異,熟讀課本、多實作,做中學、學中做,從失敗累積經驗,自能突破瓶頸、熟能生巧。何宛怡成立的數位解剖網站,無償提供國內外醫學生學習,每年超過30萬人次瀏覽,何宛怡創造瞭解剖界的傳奇。

對於解剖學的熱愛,何宛怡可說是深入骨髓裡,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動手做,解剖充滿實作精神,這個工作,能教育學生,並延續大體老師的大愛,「我愛這個工作,而且enjoy在其中。」

何宛怡說明解剖課堂中,需要使用多種刀具等工具輔助解剖。(吳慧芬攝)

何宛怡自我要求嚴謹、教學認真,高醫人都知解剖學科有她這位「大魔王」,一來是她曾經在一學期當掉4分之1學生,如同魔王般可怕,二來是她神乎其技的解剖技術令人讚歎。

對於大魔王的封號,何宛怡聽了爽朗大笑,她說,學生本來就愛幫老師取綽號,她常告訴學生,解剖學不能靠死背,而是要親自操作,「你們的經驗值要靠自己累積,老師已經是大魔王等級,不需要再累積經驗值。」

何宛怡投入解剖教學36年,一生只做一個工作。(圖/何宛怡提供)

「老師像神一般存在。」高醫後醫系畢業、實習醫師楊世帆表示,老師教學嚴謹,刀工精湛,同學們在解剖時,像是找不到構造或無法分離組織時,就會向老師求救,老師一到、問題就迎刃而解,「不曾被考倒過。」

採訪過程中,何宛怡帶着記者到教室、標本室、大體老師冷藏室、貯存槽,一一解說教學流程,走進標本室時,裡面放置10幾箱的人骨,依照頭骨、肩胛骨、腿骨等部位,分門別類置放,何宛怡說,這很多都是幾十年前學生製作的標本,她隨手拿一根,就能精準說出這根骨頭,在人體的相對應位置。

高醫大解剖課中所使用的解剖工具,有些可鋸開骨頭,有些則是用於分割。(吳慧芬攝)

而在解剖教室中,則是陳列電鋸與多種不同尺吋的鑿子、鐵錘與解剖器具,在說明不同器械功能時,何宛怡突然說,「我要戴一下手套,這些都是使用過,還沒清洗的(器械),且刀具銳利,不先戴上手套,除了手會弄髒,也可能會受傷。」

從大學初畢業的小女生,到如今年近60,何宛怡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投入在解剖學,一生只做一個工作,問她是否曾害怕、退卻、畏懼屍臭或福馬林的氣味,甚至遇過靈異現象?何宛怡不假思索回答:「沒有!」

高醫大標本室裡,放置10幾箱的人骨,依照頭骨、肩胛骨、腿骨等部位,分門別類置放。(吳慧芬攝)

何宛怡說,30多年來,她從來沒有夢過大體老師,或者是發生什麼無法解釋的現象,雖然有時在解剖時,會出現解剖臺上的無影燈,突然滅了等狀況,但設備舊了,燈泡用久了,換個燈泡就好了,這沒什麼好多想像的。

★本新聞的圖文,未經《中時新聞網》授權同意,請勿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