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募資超10億,這家機構跑出了“逆勢加速度”
2025年,募資寒潮仍在繼續。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新成立基金1966支,同比減少18%,環比下降19%;募集規模爲10665億元,同比減少32%。
而在此背景下,也有投資機構逆勢傳來捷報——浦耀信曄董事長兼總經理蔡雯向投中網透露,在浦發銀行的引領和支持下,機構新基金“浦創華章基金”已於近日完成首關。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該機構半年內募集的第二隻基金。早在2024年底,浦耀信曄還與安徽省高新投、池州投控、海通開元、國君創新投等共同設立了總規模10億元的“上信科創產業投資基金”。
如今一級市場寒意未散,不少機構仍在“躺平過冬”,浦耀信曄卻能在半年內逆勢完成兩隻基金的募集,這一成績很難不被關注,而其能吸引到多元LP深度合作的破局之道,對很多面臨募資困局的機構更是具有範式意義。
半年募資超10億元,險資LP首次現身
先從本次新設立的“浦創華章基金”說起。
該基金目標規模5億元,首期繳付資金2億元,將主要投向人工智能、硬科技、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及新能源產業。
對浦耀信曄而言,這支基金最顯著的突破在於其LP結構的擴容——除上海信託、孚騰資本外,首次成功引入保險資金,其中太保集團的認繳出資比例達到39%。
自2022年以來,國家出臺了各項政策從多方面鼓勵險資入市,在政策的推動下,保險資金正在成爲人民幣基金以及科創企業的重點募資對象,但是從過往交流中不難發現,想要拿到險資的錢並不容易,後者也有自己的“既要又要還要”。
出於對風險厭惡和償付能力的要求,險資通常對於基金的資金屬性、管理規模以及關注賽道等往往都有明確的要求,與此同時,基金的穩健盈利能力也是險資篩選GP的重要標準。而市場上能同時滿足上述幾點的機構並不多,因此險資在“願意來”和“真的投”之間始終存在落差。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浦耀信曄能獲得太保集團的實質性支持,顯得尤爲可貴。在董事長兼總經理蔡雯看來,兼具國資基因與堅持市場化運作,正是浦耀信曄贏得險資青睞的關鍵因素之一。
浦耀信曄成立於2014年,是浦發銀行旗下重要的股權投資平臺,背靠浦發銀行與上海信託兩大金融國企。雖然誕生於國資體系,但早在2018年,機構就旗幟鮮明地選擇了“市場化運作”的核心路徑。
“投資本質上是市場資源間的要素流動和要素配置,國資要承擔戰略任務,但若完全脫離市場邏輯,就違背了投資的本質,也無法持續創造價值。”蔡雯表示。
爲此,浦耀信曄在過去數年間進行了一系列堅定的市場化改革,比如設立獨立投決會、建立募投管退全流程管理體系、持續引入市場化LP等。
這些市場化實踐最終結出了豐碩成果,截至目前,浦耀信曄已在生命健康與醫療服務、硬科技與智能製造、數字化與人工智能等賽道實現精準佈局,並投出了康希諾、長陽科技、盟科藥業、東星醫療、派格生物、中慧生物、沐曦股份、帕西尼感知等一批科創明星項目,在取得可觀收益的同時,實現了政策使命與商業回報的動態平衡。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LP結構擴容的同時,浦耀信曄也跑出了募資加速度——除了浦創華章基金外,2024年底,浦耀信曄還與安徽省高新投、池州投控、海通開元、國君創新投等共同設立了“上信科創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10億元,首期募集規模6.125億元。
這意味着,半年時間內,浦耀信曄已經完成了總規模15億元的多隻基金設立,認繳規模超10億元。
週期也有“二八定律”,始終堅持客戶價值第一
當談及“逆勢而上”的秘訣時,浦耀信曄董事長兼總經理蔡雯將其核心歸因於:對週期本質的冷靜拆解,以及一套可以穿越週期波動的系統化打法。
在她看來,股權投資市場永遠逃不開“二八定律”,週期也不例外——八成時間處於下行或緩慢震盪,真正的順風窗口期可能不到兩成。既然逆境纔是常態,投資機構的首要任務便是接受並擁抱它。
“我們要求所有投資人員,在任何環境下都要迎難而上。因爲股權投資是一個非常長週期的過程,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順境什麼時候到來,等樹林長成才決定耕地,一定來不及。”蔡雯表示。
同時她提到,每一次週期波動,都孕育着結構性機遇:新技術衝擊舊範式,非共識裡藏着超額回報。至於能否把早期的不確定轉化爲後期的確定收益,取決於機構的專業精度。
在浦耀信曄,“客戶價值第一” 被置於投資理念的首位,要兌現這一承諾,必須把投資成功率維持在高位,爲LP創造穩健且可複製的回報,而這也對機構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雯告訴投中網,爲了保證投資成功率,浦耀信曄始終堅持一個原則:不跟風、不套利,看得懂纔出手。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投中一個明星項目換回幾十倍、上百倍回報,是大多數機構追求的宏大敘述。即使放到現在,這一思維底線依然存在。
浦耀信曄並非沒踩過門檻,早在多年之前,團隊就曾接觸過某些“頂流”項目,但彼時因未看清其商業化路徑而選擇放棄。如今 “頂流”項目火爆市場,不少投資人都因錯過而感到惋惜,蔡雯卻認爲,因“看不懂”而錯失的項目並不可惜。
在她看來,追逐市場熱潮或許能捕獲明星項目,但這類超額收益本質是套利偶然性的產物,與專業能力無關。更危險的是,這種捷徑會侵蝕投資人的判斷體系,導致投資理念嚴重漂移。
而從風險把控角度看,任何股權投資都存在風險溢價,但風險溢價絕非機構虧損的藉口,而是需要對風險有充分理解,能在此基礎上完成定量與定性判斷。
相比明星項目,浦耀信曄更熱衷於去挖掘被市場低估的隱形冠軍。而“看得懂”,則是其下注的首要前提。
以硬科技投資爲例。浦耀信曄早在2020年就組建了硬科技投資團隊,但在2023年前卻近乎“零出手”。
“當時國產替代浪潮剛剛擡頭,科學家、海歸、實驗室項目蜂擁而出,有些企業估值在短時間內就翻了數倍。作爲一個純財務投資人,說實話我們當時確實看不懂。”蔡雯回憶道。
面對與財務模型嚴重脫節的估值體系,浦耀信曄選擇的是敬畏市場和保持空杯心態。“當時我們對團隊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去市場上交朋友,讓他們來幫助我們看懂產業。”
對於“朋友”的篩選,浦耀信曄也設定了清晰標準:一是系統追蹤早期被市場熱捧的項目,觀察其生存狀態和商業化進展,以此驗證技術轉化爲產品和市場能力的可行性;二是深入研究這些項目背後的投資機構及其邏輯;三是與產業站在一起,共同搭建產業資源池。
“我們的預判是,未來若出手投資,產業方一定比我們更具優勢,因爲它可以加速企業的商業化。”
歷經三年潛心深耕,浦耀信曄系統構建了深厚的硬科技產業生態,並對技術商業化路徑形成了獨到理解。2023年,浦耀信曄正式啓動其硬科技領域投資,依託前期積累的產業洞見和資源網絡,團隊不僅出手果斷迅速,更在多個項目中以唯一財務投資人的身份成功進入。
2025年初,當資本紛紛涌入機器人本體終端市場時,浦耀信曄則是將目光轉向了尚在蓄力階段的核心零部件領域,鎖定帕西尼感知科技。在其看來,帕西尼對感知層的強有力控制,有機會逐步轉化爲對產業鏈的隱性定價權與技術標準影響力——當所有本體都需要帕西尼的傳感器驗證其實用性時,它便會成爲賽道的隱形基礎設施。彼時再佈局整機本體,將是順勢而爲的戰略優勢。
不難發現,浦耀信曄已經將三年產業深耕的積累,解碼爲一套可複用的投資方略:先定義產業終局,再反推關鍵佈局節點;先深度融入生態,再讓生態勢能構築起自身的寬闊護城河。
生態、組織、產品,多維度鑄造核心壁壘
眼下,一級市場的“水源”發生了結構性嬗變。
一方面,股權財政趨勢下國資/地方政府基金的直投比例日漸加大;另一方面,以比亞迪、寧德時代爲代表的產業資本,出資活躍度也在持續攀升。
對於財務投資人而言,這無異於一場“命題難度陡增”的嚴考——產業資本手握訂單,政府基金則配套土地、廠房以及政策紅利,而財務投資人手中的籌碼,似乎只剩“資本”本身。
當資本洪流中“錢”的壁壘崩塌,財務投資人必須重構價值座標系。蔡雯告訴投中網,爲了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浦耀信曄在過去花費了很大力氣去搭建產業生態。
首先,機構與中國移動、蔚來資本、航天科技集團、遠大產融等產業龍頭,以及高校實驗室、行業協會建立緊密合作,搭建資源對接平臺,同時聯動產業資本進行聯合投資。
蔡雯指出,CVC 在垂類領域具備獨特優勢:對產業鏈的理解比傳統 VC 更深,對企業產業資源的引導也更集中,但其天然侷限在於大多圍繞自身產業鏈和戰略規劃展開,容易忽略更廣闊的產業格局與跨賽道創新機會。作爲財務投資人,浦耀信曄恰好能彌補這一短板。
在她看來,“能否用同理心解決共贏和合作的合作點,纔是現在市場環境下最核心的能力。”
其次,激活LP 生態。作爲浦發銀行與上海信託旗下的投資機構,浦耀信曄天然享有浦發銀行超9萬億資產的生態資源,可以深度調用銀行端的場景、客戶及資金優勢,爲被投企業提供賦能。
以AIGC企業硅基智能爲例。在2020年參與了公司C輪融資之後,浦耀信曄將其數字人系統嵌入Fintech金融科技融合領域業務,不僅提供真實數據測試與千萬級用戶流量驗證,還推動其與銀行對公客戶達成合作,使企業技術落地效率迅速提升,實現業務規模翻倍增長。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對被投企業華津醫藥同步提供“浦研貸”1000萬元授信與B輪股權領投,實現債權與股權的雙軌支持等。
此外,同業協同網絡也是浦耀信曄構建產業生態的關鍵一環。蔡雯深信,機構的發展絕非孤軍奮戰之功,而是得益於衆多同業夥伴的鼎力相助,同時也源於自身對 “利他” 理念的堅守。
浦耀信曄會通過自身構築的多元化資金生態體系,幫其他基金解決募資難題,且不收取額外費用;待後續遇到熱門項目,前序輪次基金也會主動幫助浦耀信曄爭取份額,形成互信互助的良性循環。
而在搭建產業生態的同時,浦耀信曄也在積極拓寬產品線:過去機構以 A 輪到 C 輪作爲主戰場,如今正在籌劃設立產業孵化基金與產業併購基金,以實現從種子輪至併購輪的全週期覆蓋。
伴隨業務複雜度提升,一個現實挑戰日益凸顯:不足30人的精幹團隊,需駕馭日益多元的LP結構與多層次產品線,運營統籌壓力持續攀升。
爲此,2024年機構啓動組織機制革新——組建了一支大中臺管理部門,該部門由蔡雯直管,負責投資進度、投後落實、基金資源與資金分配的統一監測與調度,甚至返投項目也由其集中統籌。
“藉助中臺這一樞紐,公司資源被高效調動,團隊的每位成員都能清晰知道當前任務。更重要的是,它讓投資團隊得以更專注於投項目本身。”蔡雯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 2025 年,浦耀信曄更是直接把“壁壘築造”寫進了年度主題,並在既有的產業生態與產品矩陣之上,將護城河再擡高一格。
7月中旬,浦耀信曄聯合上海信託共同發佈了“浦耀學堂”和“熠家族財富研究院”兩大品牌,前者專注於爲生態夥伴提供知識共享與能力提升的賦能平臺,後者則是爲科創企業家提供涵蓋風險隔離、財富傳承、稅務籌劃等的一站式財富管理解決方案。
兩大品牌落地,標誌着浦耀信曄已經完成從“資本鏈接”到“知識賦能 + 財富管理”的雙軌躍遷。
至此,通過對生態、組織、產品的持續優化調整,浦耀信曄已經構建起了一條堅實的立體護城河,同時也爲更多財務投資機構提供了一個穿越週期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