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豬價下不去 豬協:反映成本

民衆擔憂「百元豬價」將成常態,對此養豬協會指出價格係爲合理反映成本。(本報資料照片)

豬價自端午節期間飆破每公斤百元,後續又因豪雨災情、豬隻育成等問題,使價格再上升至約105甚至110元,並維持逾2個月,連帶提升滷肉飯、炕肉飯等小吃價格。日前豬價終於回穩下降至雙位數,到中秋又回升至約百元,讓民衆擔憂「百元豬價」是否將成爲常態,對此養豬協會指出,隨飼養成本的上漲,百元豬價「合情合理」,也期盼政府能給予更多協助讓價格穩定在百元。

根據資料顯示,豬肉每公斤百元以上價格維持數月後,於9月19日首次跌回雙位數99.7元,後續持續下跌至約95元,與2024年同期相當。但到了中秋節期間,價格再度攀升至每公斤98元,與去年中秋檔期的約93元相比上漲5元,不少民衆就擔憂未來豬價逼近百元大關,甚至破百元成爲常態,對無論是在家烹飪或是在外飲食都會造成影響。

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指出,臺灣作爲海島型經濟體,農產品價格易受外界影響,以香蕉爲例,平常可能暴跌至每臺斤10元讓農民「欲哭無淚」,颱風時,價格雖好但同樣會因損失血本無歸。而豬肉市場亦同,價格低時無人問,價格高也反映成本,卻被外界認爲是「哄擡」,因此光今年,就已有逾百戶業者因嚴重虧損退出。

潘連周表示,近年養豬成本不斷上漲,每公斤售價也會連帶提升,且臺灣國產豬肉以嚴格檢驗著稱,不使用萊克多巴胺等添加劑,還擁有特色的溫體豬,這些優勢都是進口冷凍豬肉無法比擬的,盼消費者能理解臺灣豬的特點,進一步理解價格係爲合理反映。

潘強調,目前產業界期望豬價能穩定在每公斤100元,爲達此目標也需仰賴政府與產業界共同努力,改善飼養環境促成本降低,達到農民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