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看聯播丨向天地“借能源”,綠色建築竟如此魔幻

碳排放從1.1萬噸減少到0,這是咋回事?原來,在雄安有一座佔地108畝的園區,就是已經進入裝飾裝修階段的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如果按照現行的國標計算,它一年的碳排放大概有1.1萬噸,相當於約4583輛燃油車的年碳排放量。不過這座園區卻將碳排放從1.1萬噸減到了0,成爲名副其實的零碳園區,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咱們先到園區地下一層一探究竟。看,這3臺10噸重的灰色“大塊頭”就是實現零碳的奧秘之一,它們是地源熱泵機組,也是整個地源熱泵系統的“心臟”。

咱們現在大量使用的空調,它的制熱原理其實是把室外的空氣引到室內,再通過加熱器將空氣加熱到設定的溫度後向外送風。而這個地源熱泵則是靠提取地下土壤的熱量來進行熱源交換,冬天跟土壤“借”熱向園區供暖,夏天再把室內的熱量送回到地下,最終讓室內溫度控制在20—26攝氏度。別看這個小小的改變,在同等條件下,地源熱泵空調比傳統空調可以實現40%以上的降碳,既環保又省錢。

除了地源熱泵,在這座園區,屋頂光伏、玻璃幕牆、光儲直柔、智慧運維……16項主被動技術組合,讓園區擁有了“綠色核心”,在零碳的路上加速奔跑。

向天地“借能源”,這樣的綠色建築在雄安還有很多。“會發電”的火車站,既有內涵又有顏值的變電站、垃圾處理廠……7年多來,雄安樹立起綠色城市的典範,提供了一個個可以推廣的零碳樣本。

文 案:許豔豔

配 音:康紫禕

後 期:戴璐繁

海 報:戴璐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