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走進首經貿
本報北京4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軍利)今天,“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走進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首經貿檔案館、校史館館長趙喜玲等嘉賓,帶領40餘萬網友進行了一場探尋“駱駝精神”的校史文化之旅。
踏入首經貿校史館,融合校訓與“一帶一路”元素的浮雕裝置極具視覺衝擊力。“‘崇德尚能,經世濟民’的校訓,正是‘駱駝精神’的核心所在。”趙喜玲點明瞭學校“德育爲基、培育經世人才”的育人理念。
沿着校史脈絡,趙喜玲以創校早期合影爲引,講述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兩次接見首經貿前身的師生,鼓勵開拓新中國勞動經濟、勞動保護事業的往事。社會學先驅陳達在此深耕,構建勞動學科教育體系。“這些歷史片段印證了首經貿人如駱駝般執着、勇擔時代使命的堅定信念。”趙喜玲說。
在一張老照片前,法學院院志執行主編陳皓回溯改革開放浪潮中,首經貿學人洞察時代需求、開拓經濟法新學科的歷程。陳皓坦言,在整理院志史料的過程中,她彷彿觸摸到當年學人艱苦創業的一個個歷史瞬間,這恰是首經貿人“求實創新、經世濟民”開拓意識的“駱駝精神”註腳。
趙喜玲介紹了首經貿“走出衚衕辦大學”的故事。她說,1988年6月到8月,學校師生攜帶上千噸辦學設備、32萬冊圖書,遷址到竇店。1991年6月,學校搬遷至位於豐臺區花鄉的新校舍上課。從棗林前街遷至豐臺花鄉,趙喜玲結合自身經歷講述在艱苦條件下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辦學故事,以實際行動詮釋“駱駝精神”。
活動現場,學生志願講解員袁瑞陽、羅奕穿梭展櫃間,以青春視角講述校史。羅奕細數學校學科建設和師資力量,介紹學校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成就。首經貿華僑學院教師李瑞芬從院訓講起,回顧海外華僑捐資辦好特色學院,傳承中外合作、開放共榮的時代精神。首經貿人口經濟研究所青年學者李帆分享了學校在人口學領域的調研和突破。這些成果背後,是首經貿人勇擔重任、博納敏行的精神傳承。
建校69年來,首經貿始終秉持校訓,將“駱駝精神”融入發展血脈。趙喜玲介紹,從歷史積澱到當下實踐,學校傳承“駱駝精神”,在育人、科研、社會服務等領域穩步前行,未來也將持續弘揚這一精神,培育更多優秀人才,續寫新的篇章。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相關負責人介紹,“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旨在通過直播向社會推廣高校文博資源,打造貼近青年的雲思政課,發揮“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百所高校校博聯展計劃”將持續邀請高校博物館和校史館館長、負責老師及大學生講解員等嘉賓做客直播間,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