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家庭羣聚已4起 一家女嬰、媽媽、阿祖都感染

疾管署防疫醫師李宗翰說明百日咳女嬰感染狀況。記者李青縈/攝影

上週新增2例本土百日咳爲南部家庭羣聚,都是3月20日確診南部2個月大女嬰的同住家人。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該女嬰爲指標個案,其同住的母親跟外曾祖母在3月28日確診,其餘5名同住家人已進行評估投藥,本羣聚目前共匡列接觸者99人,預計監測至4月22日。

防疫醫師李宗翰指出,女嬰沒有特殊病史,3月初出現咳嗽症狀,後續因症狀未改善且伴隨嘔吐及哮喘等,五度就醫,發病時尚未達五合一疫苗接種年齡;3月中旬、第六次就醫懷疑爲百日咳收治住院,經通報採檢,於3月20日確診。

女嬰2名同住家人都確診,其中外曾祖母1月初就有症狀,已經7次就醫,今年第4起家庭羣聚,推測外曾祖母爲可能羣聚來源,目前三人均已服藥治療,女嬰也已出院。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提醒,先前遇到流感流行期,外曾祖母就醫時都未被懷疑是百日咳,提醒醫師如果有遇到民衆久咳不愈,應該要把百日咳列入鑑別診斷。

疾管署監測顯示,國內今年累計11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包含4起家庭羣聚,均本土病例,病例數爲近六年同期最高,2020年至2024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爲2020年4例、2024年2例。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34例,以3個月(含)以下嬰兒佔27%爲多,其次爲13至19歲,佔24%。

李宗翰說,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衆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羣聚感染。呼籲民衆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如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接種疫苗爲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衆,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近年國內百日咳病例多爲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3個月以內嬰幼兒,建議女性每次懷孕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並在懷孕第28至36周接種,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家庭羣聚中感染源多爲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Tdap疫苗。

國際疫情部分,李佳琳說,鄰近國家自去年起百日咳疫情上升且嚴峻,其中,日本今年以來病例數快速上升,累計超過3500例,爲2018年以來最高。中國今年1至2月累計9900餘例,較去年1至2月同期爲低,去年報告達49萬餘例,爲2023年14倍,並於5月達疫情高峰。

越南近期於東南部多地區持續報告病例併發生死亡案例,去年報告1000餘例,較2023年增加21倍以上;韓國今年已逾3500例,爲去年冬季疫情延續迄今,近期已趨緩,單週不超過100例,去年累計逾4萬7000例,於7月達高峰單月報告逾1萬例病例;美國今年迄今6600餘例,去年報告超過3.5萬例,爲2023年5倍。

疾管署呼籲,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如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

百日咳疾病簡介。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