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防疫中茁壯的公職獸醫師 從牛疫撲滅看臺灣獸醫學制建立

臺北大龍峒,大龍街及昌吉街一帶的臺北大稻埕屠獸場,1909年4月9日興建,1924年8月整修。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文獻館)

【文.圖╱簡基憲】

今年行政院加給公職獸醫師「不開業獎金」,爲的是達到長期留才、攬才,穩固防疫堡壘、傳承防疫經驗的目的。公職獸醫師守護着全民吃進嘴裡的動物蛋白,含肉、蛋、乳品的安全與衛生,而臺灣獸醫學發展始於日治時期的牛疫撲滅,在此之前臺灣無論獸醫、人醫,皆是以中草藥爲主,民間信仰爲輔的迷信、神話與符咒年代。

公職獸醫師是指公務體系中具有獸醫師資格並執行防疫、檢疫業務的公務人員,服務的單位上從農業部及其轄下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到地方政府農業局、處及動物防疫保護所等,還有位在新北淡水的農業部獸醫研究所。雖不若伴侶動物獸醫師一樣光鮮亮麗,但公職獸醫師的工作與國民健康、國家經濟息息相關。他們的專業,在於要能辨別疾病動物體上所呈現的病變。

臺灣獸醫制度何時建立?這得要回顧日治時期,及民國時期獸醫師前輩們連續撲滅牛疫(即牛瘟。「牛疫」名稱爲日文漢字,日治時期稱牛疫,國民政府時期稱牛瘟,本文將以年代區分兩者使用)。臺灣接軌西方獸醫學,源自1895「馬關條約」臺、澎等地割讓予日本,日本延續明治維新運動,將西方科學帶入臺灣。

日本時代接軌西方醫學 此前連牛都要喝符水

1915年羅火爐獸醫師(畢業於總督府農事試驗所第一期獸醫講習生)在《臺灣農事報》第99號發表〈臺灣民間流傳有關家畜的迷信〉,內有牛相學、牛疫食用符、牛疫貼用符、牛用安胎符,及豬、雞用符等。1917年辻信次(臺北廳日籍獸醫師)在第128號的《臺灣農事報》發表〈臺灣民間家畜治療法調查〉,共記錄84項牛病,其中第48項即爲牛疫。

《臺灣農事報》中刊載的牛疫貼用符。

這些牛病治療方式,皆是投以中草藥、下針、放血等方式治療。上述資料雖待進一步分析,但已指出在還沒西方獸醫學介入下的防疫、保健,皆以傳統醫學及迷信爲主。更有爲了防治豬病,民間在豬舍養猴子,取孫悟空可以壓豬八戒之喻。同時牛疫流行亦被認爲是牛的鬼魂作祟,治療法爲讓牛喝符水或在牛牢(gû-tiâu,牛舍、牛欄,養牛的欄舍)門上貼符咒。此外也會用泡過尿的舊草鞋打牛,或以刈藤包覆牛的全身,達到驅邪效果。

1895至1945年,爲發展農業必須以牛從事農耕、搬運及榨糖等工作。但彼時牛疫橫行,日本總督府爲撲滅牛疫有以下3期措施;第1期(1896至1901年)調查疫情;第2期(1902至1920)擬定以免疫血清全面注射的方式撲滅牛疫;第3期則爲明訂本島人獸醫學制。

日治時期,臺北廳日籍獸醫師辻信次調查的民間家畜治療法。

牛是往昔農村生產主力,日治時期爲發展臺灣農業,撲滅牛疫便是防疫要點。 (圖片提供/豐年社資料照片)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