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手術量增…憂點值被打折 醫界建議眼科3字眼別廣告

白內障是因眼球內的水晶體混濁造成,是老人常見的眼疾,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白內障手術原先在健保總額中,歸屬於西醫基層的一般服務項目,但近年手術量快速增加,引發醫界其他科別關注與不滿,擔心排擠健保資源。爲因應此狀況,今年改以「專款」方式支應白內障手術的費用;改制後,白內障手術不再享有原本的點值保障,而是採取「沒用完會回收、用超過就打折」,醫界近期發出公告,要求「自律」管理,推出照顧說照顧說明書,以及廣告管理建議。

醫師公會全聯會醫療政策會召集委員吳國治指出,隨着高齡化社會來臨,臺灣正面對戰後嬰兒潮世代邁入老年,白內障手術的需求本就持續增加。而健保支應方式更改後,手術費用若超出預算將會「打折」。原本一次可請領2萬點的手術費用,在點值調整後實領金額可能低於2萬元,因此醫界開始自主加強管理。

針對醫療廣告與醫病溝通,醫師公會與眼科醫學會雙雙出手進行自律。第一項措施,是在手術前強化醫病溝通,推廣導入白內障照護說明書,明確載明「手術時機」,以及健保有給付人工水晶體,與醫師充分討論「補差額自費」必要性,由醫師與病人共同簽署,避免因資訊不對等導致糾紛。

吳國治指出,有部分病人曾反映,醫師僅推薦自費水晶體,卻未說明健保也有給付項目,因此希望透過事前充分溝通,提升病人知情權。

第二項措施是針對醫療廣告加強規範。眼科醫學會建議,對外開放廣告,包括社羣媒體、計程車、公車等,應避免使用「飛秒雷射白內障」、「功能性水晶體」或「只需幾分鐘」等字眼,以免誤導患者、加劇同業競爭。吳國治強調調,這項規範僅限於對外媒體廣告,不包含醫師在診間對病患的專業說明與建議。

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指出,廣告規範僅是醫學會內部給醫師建議,希望不要做沒必要開刀,有需要的患者手術並不會受到影響。

白內障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長孫啓欽補充,臨牀上常遇到有民衆受到廣告的影響,認爲不使用自費醫材或是手術,就會在醫療上獲得不平等的對待,他舉例,曾有患者來到診間,自認沒有使用功能水晶體就是差人一等,但實際上他的狀況根本不需要使用自費項目,當得知白內障手術其實有健保給付後,如釋重負;目前健保都能提供眼科手術給付也給予良好照護,只有在有額外需求時,才需要尋求自費市場。

臺灣眼視光醫學會理事長張朝凱也表示,白內障是一種疾病,必須符合手術適應症才能動刀,但廣告可能讓部分民衆誤以爲只要年過 55 歲、有些微白內障就能開刀因此到醫療院所。他建議,障手術的廣告或新式醫材說明,應以醫療院所內爲限,廣告如果擴至社羣媒體等,會產生不必要的效應。

至於近期白內障手術增加,恐排擠到總額,孫啓欽表示,臺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超過55歲後,白內障的發生率就會提高,需要白內障手術改善疾病的人口數,本來就在持續增長中,對於手術量增加恐排擠到總額一事,他持保留態度。

目前醫師公會全聯會已爭取,若白內障專款預算有剩餘,將可提撥2%作爲「照護品質獎勵金」,但若醫療機構有刊登違反醫學會規範的廣告,將不得領取該筆獎勵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