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計明:文以化人 做“明白校長” 辦純粹簡單的教育 | 校長說
全文長 4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6分鐘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近期,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拜訪了北京師範大學第三附屬中學(簡稱“北師大三附中”)校長白計明。在採訪過程中,白計明校長回溯了自己的職業成長之路,分享了他在教育領域的寶貴經驗和思考見解,從話語間既能感受到他作爲老師的初心與責任,亦能體會到其作爲校長的智慧與遠見。
憶往昔崢嶸歲月,從大學畢業執教至今已有34年,白計明校長始終在用自己的思想和行爲,詮釋着作爲教育工作者的“文化”內涵。
1
從地方到京城
重塑教育理念
白計明校長的人生經歷,是一部奮鬥史。從地方普通中學到京城名校,從自信滿滿到失意困惑再到重拾信心,他關注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教育關係,悉心閱讀研究中外教育名著,以立德樹人爲己任、不斷探索育人規律,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創造出自己的事業高度。
白計明1990年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政教系,畢業後回母校山西省陽泉市蔭營中學當教師,他連續擔任班主任、教學主任、副校長兼年級組長,15年始終堅守在教學第一線,成就無數學子的大學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9名學子躋身山西省文理前20名,其中8人更是榮登北大、清華榜單,這一佳績堪稱縣級中學高考史上的“奇蹟”。
2005年因人才引進,白計明開始紮根北京教育高地,服務於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並在2012年成爲北師大三附中的校長。談及過往的教育經歷,白校長提到了一位當年考到北大清華的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他發現,很多人的發展並不是自己想象得那般理想,很多學生也不以考北大清華爲目的,因爲有些專業他們是不喜歡的。白校長幡然醒悟,以前的教育以考分爲單一目標,來實現學校、社會、家庭和教師的功利性目的,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坦言道:過去腦子裡更多裝的是“教學”,到北京特別是到海淀區以後,更多地觸動了“教育”。回首當年,我們過於追求名牌大學的榮譽,卻忽視了對學生生涯規劃的引導,也沒有考慮到社會的需求,現在想來真是慚愧。
“關注人的成長,而不僅僅是分數增長,這是我的一個觀念的變化”。這些年白計明經常系統性地反思他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觀點由教學走向教育、以知識或教師爲中心走向以學生爲中心。
二
做“明白校長”
辦純粹簡單的教育
白計明調入北京後,覺得世界變大了、視野開闊了、教育格局也逐步打開了。他一直在思考:教育到底是爲了什麼?在他看來,現在社會好多觀念都在追求名校、名校長、名師,功利心很強。做教育應該更要追求一個明白的“明”,應該明白教育是什麼。
教育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未來。孩子們要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還要承擔未來國家、社會、家庭的責任。所以現在不僅要應對家長和學生上名校、升名校的需求,更要考慮學生未來的人生是否過得幸福、生活質量是否提高。
在六十多年的發展中,北師大三附中逐步確立了“全面發展、和而不同”的育人目標,奠基學生的終身學習之路,致力於培育獨具個性又和諧共融的學子。學校從人與自然的“和”、人與社會的“和”、人與自己的“和”等三個維度落實育人目標,不斷探尋教育之真諦,迴歸教育之本真,終將成就學生“全面發展、和諧共生、和而不同”的育人目標。
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前提下,如何來辦純粹簡單的教育?白校長談到,目前應對的是一個粗放型的教育,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包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目標還是以應試爲主,所以才產生了家長的焦慮、社會的內卷、孩子的厭學等社會問題,因此也造成了教育的高投入,但卻背離了立德樹人的初心和本質。
因爲教育本身是爲了促進人的發展、促進文化的傳遞,這是它的本質。以民族或國家的使命辦學校,把社會最優秀的文化傳遞給下一代,從而讓下一代在繼承的基礎上去創新、超越上一代,這就是社會發展。從個體來講,也有一種成就感和歸屬感以及自我實現的價值。
白計明不止一次在想,辦學校,不能千篇一律、千校一面,要有自己的特點和存在價值。以北師大三附中爲例,學校是1959年人民大會堂修建時剩的餘料所建,在當年建國初期,國家還不富裕的情況下,依然拿出很多錢來修建學校,而且修得很大氣,這是爲了滿足周邊學生上學的需求。先有學生上學的需求,然後開始修學校、招老師,最後聘校長。若問學校是誰的?學校是屬於學生的。
既然因爲有了學生纔有了學校,那麼學校的價值觀也應該是學生的。可是學生千差萬別、各不一樣,所以爲了滿足學生的不一樣,就要辦不一樣的學校、不一樣的課程,以此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由此,學校的育人目標提出“全面發展”,而後就是“和而不同”。
“教育就是明白人把人教明白的過程,我們應當創建一個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未知,激發他們的思辨潛能,培養他們的高階思維。”在執掌北師大三附中的12年裡,白計明校長始終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去探尋教育的本質。
面向未來的教育,也應重在當下。不管發生多少變化,教育的本質沒有改變,“人是人的最高本質”。只要教育聚焦到學生,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拒絕功利、“有教無類”,我們的教育就能回到“純粹和簡單”。
白計明給學生們上課
三
立足特色課程
推動教學改革
當前,科技與社會進步的步伐不斷加快,教育領域正經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變革。面對這一形勢,教育領域必須持續進行改革創新,以更好地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從而培養出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的人才。
窺一校之風貌,莫過於深入課堂。這些年,北師大三附中堅持五育並舉,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前提下,挖掘一切資源,力求辦出特色來。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後,學生的思維更加複雜,開始追求高大上的課程。
白計明認爲:好課程,不僅要適應學生,還要適應未來。學校地處在海淀區教育高地,周圍名校聚集、教育資源豐富,同時,家長對教育也有高水平、高質量的需求。學校充分彙集周邊的高校資源,幫助孩子們開設了很多課程,比如人工智能、5G、影視話劇等,讓孩子們根據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課程。
聚焦拔尖創新才培養,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課堂變革,是培育新時代英才的關鍵之舉。白計明堅信,只有不斷深化教學變革,才能不斷增進育人智慧。他常常勉勵教師“要保持求知探索、不忘教改初心”。
課前教學如何設計?課上如何組織起有效的小組合作,做好組內成員的角色分工?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提升學科思維?如何設計多元化的教學任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和挑戰……爲此,北京師範大學第三附屬中學自主研發的“六步彈性教學法”,以素質教育爲導向,把教育還給學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學生滿懷歡樂,讓校園迸發活力,在爲學生“減負”的同時,爲學生成長做好“加法”。
課堂是一個複雜系統,其中的要素包括教師、學生、知識。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知識(思想)三要素的生命交互律動。白計明認爲,推進課堂變革,就要堅持“教向學”的轉化,因爲教是爲了不教,教是爲了學。他說,任何一個課堂,學習的發生都是從問題開始,沒有問題的激發,就沒有學習。老師更重要的作用,在於課前和學生一起設計和發現問題。然後就是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就進入小組合作。用小組合作爲課堂賦能,可以讓課堂“活”起來。
從“獨奏”到“交響曲”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這種轉變有助於打破傳統教學的侷限性,提高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北師大三附中基於教學實踐和校本教研之上的“六步彈性教學法”,爲一系列問題提供瞭解決路徑——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刺激學生高階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這不僅是一條學科知識的習得之路,還是學習興趣的激發之路,更是綜合素質的成長之路。白計明希望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實現由教到學的轉變,促進學生髮生真實的、差異性的高品質學習,從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四
深化人文環境
打造教師隊伍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無論是學校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還是特色校本課程建設,亦或者在推進深度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都扮演着關鍵角色。
那麼,北師大三附中是如何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的?對此,白計明校長說到,每年暑假都要開年會,總結一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基於老師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一年中取得的成績、面對的現狀以及尚未解決的問題,都要進行提煉和總結,這也是自我培育的過程。因爲“育人者,先育己”,師德的培養至關重要。
今年落幕的三中全會引領着中國的未來和方向,作爲校長也要思考未來的教育,以及下一步應該怎麼做。但是,未來的方向是由現在和過去的經歷作爲基礎的,所以學校經常以學術性方式來開年會,從而提升班主任的隊伍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幹部隊伍建設。
白計明認爲,教師的專業化不僅僅是“學科”視角,更要關注學生的“學”,對學生的研究需要精力和智慧。教師的專業性應是對學生成長髮展、認知等規律的研究和把握專長,而不是教師成了中心,站在學科和學生中間,就成了他們的阻力。
很多時候,語文老師把蘇軾的“大江東去”教得很活躍,但是自己遇到問題就很苦惱,甚至會把一些小事放大。對照蘇軾那種人生被貶多次依然豪放的氣度和情懷,並且擔心着這個民族的發展,實際上在這個過程,老師沒有讀懂蘇軾。如果老師沒有讀懂這些文學背後的思想,就沒法真正教給學生,因爲,讀書也是在讀自己,老師的作用不是培訓,更多的是營造一種讀書環境。
此外,老師和老師之間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而思維方式的不同取決於閱讀量。書讀的越多,看問題的角度就會越多。因爲,每本書都是作者一生的經歷和思想的沉澱,讀書多了就能不斷地對照自己,從而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白計明特別強調,教學不僅僅是抓住一本教材,而是會把教材還原成生活。任何生活都是複雜的、多面的,生活原本是沒有學科的,人們爲了研究更細的生活、更精緻的生活,從一個角度劃分了所謂的學科,比如語文、數學、化學,但回到生活中便沒有了學科。
實際上,生活本來就是一種教育,教育本來就是生活之中。新課改以後有跨學科,跨學科是導向,讓學生回到生活中去,回到複雜中去,讓孩子們的思維更加貼近真實的生活,更加有深度,這樣纔會更好地理解生活。
作爲學校管理者,要增加學校濃厚的人文環境、閱讀環境,促進老師學習、同伴學習、團隊學習,逐步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學校就是一個學習的場域,學生耳濡目染慢慢就變成文化人。因此,教育不是改變學生,而是影響學生。
白計明經常想:爲什麼要讀書,爲什麼要從事教育?他認爲,教育是讓我們內心變得強大的事業,不是面對學習愁眉苦臉、更加孤獨,而是吸取能量去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特別是教師,如果自己內心不強大,就培養不出、影響不了更多強大的少年。
爲了營造教師們熱愛讀書的氛圍,學校特意舉辦了每週一次的幹部讀書會、學習黨史的黨員閱讀會、青年教師閱讀會和學生閱讀社(每個班都有五六個),並逐漸形成“家校共讀”的局面。通過家庭帶動社區周邊的閱讀,評比“最美書香家庭”,像滾雪球一樣慢慢地影響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讓閱讀和學習成爲一種不由自主的習慣。
白計明校長指出,隨着教育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教育理念的持續更新,教學課堂將變得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教師應繼續探索和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需求,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採訪的最後,談及“做校長最重要的是什麼”,白計明校長深有感觸地說到,作爲一個校長,對學校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價值觀的影響。因爲校長的價值觀會影響學校老師的價值觀,不同的目的可能結果導向就會不同。而基礎教育就像種子一樣是給孩子“育種”,在土地裡頭、黑暗當中它會汲取能量,慢慢生根發芽然後冒出生命,這個過程需要忍受,承受那些不爲人知的時光。做教育的特別是做校長的,呵護這種生態就是我們的使命。
時代呼喚英才,教育鑄就未來,以智慧之火點燃希望之光,以教育變革塑造明天的棟樑。明日可期,華章待續,未來白計明校長將與老師們攜手並進,以改革爲帆、以創新爲槳,駛向人才培養的廣闊海洋,再次譜寫教育事業的輝煌篇章。
校長簡介
白計明,山西陽泉人,1990年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政教系,畢業後回到母校陽泉市蔭營中學任教,先後擔任班主任、年級長、副校長等職,2005年到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工作,擔任年級主任、副校長等職,2012年至今任北師大三附中書記、校長,2013年獲北師大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北京市海淀區第十六、十七屆人大代表。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編輯丨智庫君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