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未來5年再開40家 遠百總座徐雪芳:樂觀面對
▲遠百總座徐雪芳(中)與經營團隊。(圖/記者蔡惠如攝)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據統計,臺北是百貨業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未來五年預計還有超過40間的百貨與購物中心投入市場,加上後疫情時代消費模式的轉變、近期國際市場的波動與 AI 趨勢等,臺百貨業正處於關鍵的轉型期。遠東百貨總經理徐雪芳表示,對此狀況持續樂觀面對,積極擁抱 AI 與數位化,並深化核心服務力與觀察力,百貨業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步。
除了遠百總經理,也身兼百協理事長 8 年的徐雪芳,任內推動多項重要里程碑,包括首度與日本百貨協會建立官方交流、整合臺灣主要百貨平臺形成策略聯盟、推動百貨人才創新獎項制度等。她回想最難忘的就是疫情期間,與公私部門協調水電減免、口罩供應等問題。
她也分享,在百協時首度跟日本百貨深度交流,也參觀他們的貴賓室,發現他們用心經營 VIP,包括舉辦聚餐、電影欣賞會等,像是一個緊密社團,也希望這樣的概念能在未來導入百貨經營。而面對 AI 的未來趨勢,徐也表示:「要面對、擁抱AI。」百貨餐飲廠商這幾年已導入機器人送餐、數位點餐系統,平均可節省2至3名人力需求。不過她也坦言:「AI 還是比較『呆』,細部的服務還是得靠人來完成。」
相較於日本東京的2000萬人口、僅有十多家大型百貨公司,臺灣僅2300萬人口,百貨數量卻超過百家,5年內還要再增加40多間,競爭極爲激烈。對此徐雪芳也強調,這樣的環境更凸顯服務與體驗的重要性。外來百貨如三井集團積極佈局臺灣大型購物中心,徐也認爲:「我們不能阻止人家來,看人家哪裡好我們就再學習,加快自己的步伐。」
她也觀察「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消費觀念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從之前政府發放6,000元現金可以觀察到,許多年輕人早就鎖定好要買的品牌與商品,購物意識甚至超越不少成年人;越來越多男性開始主動選購鞋子、服飾、配件、保養品等,「他們知道自己想穿什麼、用什麼」,過去百貨的主顧客多爲媽媽與太太,但現在慢慢在轉變,尤其在時尚、美妝、3C、潮流品牌等領域。百貨業務的經營策略也要跟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