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塵爆助傷患止痛「無人成癮」 孫維仁:治病也要治痛

▲孫維仁協助八仙塵爆傷患獲得及時、充分止痛,且無人因此成癮 。(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今年是八仙塵爆10週年,那場災難造成近500名年輕人燒燙傷,重傷患者換藥過程宛如酷刑,而臺大醫學院麻醉科名譽教授孫維仁醫師身爲臺灣麻醉醫學專家,當時力倡「止痛等於生命支持」,推動急診開放嗎啡不限量,結果成功協助大量傷患獲得充分鎮痛,且無人因此成癮,他的努力不僅實際造福民衆,也締造臺灣醫療重要突破。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舉辦健康講座,邀請疼痛醫學權威孫維仁擔任主講人。他表示,臺灣有嚴整的管制藥品管理制度,強效止痛藥多僅限癌症病人使用,燒燙傷患者較獲得足量,但當年面對這起罕見的重大災難,他極力主張急性創傷必須讓病人「先止痛才能活下來」,並獲得衛生單位認同。

結果證明,充足、正確的鎮痛治療,不僅避免患者因疼痛產生心理創傷,短期、大量的使用也不會造成上癮,病患亦得以確保「不要痛」的基本人權。

除了八仙塵爆,孫維仁在推動纖維肌痛症的正名與治療也有重要貢獻。他指出,此症常被誤解爲「公主病」,患者疼痛往往被視爲無病呻吟,但研究顯示約6%人口受影響,人數並不少,以女性爲主,卻因缺乏影像或檢查佐證,而長期被忽視。

爲改善纖維肌痛症病人處境,孫維仁號召國內頂尖醫師撰寫臨牀指引,並向政府與健保單位爭取新藥給付,使患者獲得正規治療,也強化民衆對此症的認知。

孫維仁談到自己行醫多年的成果,提的不是他發表數百篇學術研究,而是聚焦八仙塵爆、纖維肌痛症這2次實際嘉惠病人的經驗,他說,他始終認爲醫師不只是臨牀工作,更是社會責任,並堅持「治病同時也要治痛」,因爲疼痛是最直接警訊,醫療價值不應侷限於能否治癒,更重要是讓病人尊嚴過生活。

這份理念,其實源自他年輕時的親身經歷。孫維仁表示,25歲時,他的母親罹患末期癌症,他白天是外科醫師,回家卻成了無力的家屬,而他眼見母親痛苦卻無法改善,不僅求神拜佛,還奔走彰化尋找偏方。這段辛苦經歷讓他意識到醫療體系仍有照護死角,促使他決定放棄外科手術領域,轉入麻醉、疼痛醫學,從此將減輕病人痛苦視爲一生志業,也是對母親的承諾。

孫維仁指出,過去醫師擔心止痛藥副作用,往往選擇觀望,使患者長期受苦,所幸隨着科學進展,疼痛醫學的實證日益穩固,從神經、生理研究中,醫界已釐清許多疼痛訊號的運作機制,並陸續開發出新藥物或神經刺激、阻斷等方式有效鎮痛,「這不僅能延長患者生活,更重要是幫助病人恢復功能,也找回尊嚴」。

針對臺灣麻醉醫學發展,孫維仁認爲,必須加入走向「以病人爲中心」的一站式整合服務,避免患者奔波於各科之間,且急性疼痛應快速控制,才能加速康復,而慢性疼痛則要協助病人恢復部分自理功能,減少臥牀拖累家庭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