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業負擔減到實處(人民時評)

常 晉

有爲政府的意涵不僅是積極做事,而且要“做對事”,以“精準滴灌”的用心護航,以“順藤摸瓜”的巧勁革新,爲市場輸送拔節生長的信心和幹勁

各部門到重點企業考察前,要先打報告,得到批准才能去,原則上不得要求企業負責人陪同;對信用較好、風險較低的企業,降低抽查比例……前不久,浙江長興縣發佈企業減負16條意見,多措並舉減輕企業生產經營各項負擔,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一項項精準的“小調整”,反映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積極作爲。以“有求必應”保障企業發展,以“無事不擾”呵護市場向好,改革措施持續優化細化,值得點贊。

進一步爲企業減負鬆綁,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些年,着力改進和完善行政執法、規範權力運行的實招出了不少,各地營商環境也在持續優化,但不少企業依然面臨繁重的考察調研接待任務。越是百強企業、越是專精特新,面臨的此類任務越重。司法部於去年11月公佈的行政執法監督典型案例顯示,某市一家天然氣輸送公司從2021年至2023年,每年都接受上百次檢查,2021年接待檢查人員5344人次。名目繁多的材料填報、應接不暇的檢查調研等,令企業疲於應對,既佔用了經營發展的精力,也磨損了市場創新的銳氣。

把企業負擔減到實處,要積極作爲,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比如,上海推行“免申即享”,企業無須提交材料,只要達到政策條件,資金補貼就自動進賬;浙江杭州設置移動審批車、組建政企服務隊,茶農不出茶園就能把事辦妥。不走過場、不做表面文章,靶向施策,推動政策更快兌現、問題及時反饋,企業就能形成合理預期,進一步增強發展信心。

更好爲企業減負,關鍵在提升治理能力,學會做減法、抓統籌,把“多頭折騰”變爲“協同增效”。比如,涉企檢查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但如果缺乏規劃性、協同性、規範性,就可能導致頻次過高、重複隨意,使“要作爲”變成了“僞作爲”“亂作爲”。對此,江蘇多地探索“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把監管事項集中“打包”,以多部門聯合一次查清取代企業逐一接待、挨個對接。加強統籌規劃,多些“一網通辦”“一次辦結”“一鍵申報”的機制創新,方能助企業輕裝上陣,集中精力創新發展。

減負的深層邏輯,是觀念更新、角色轉變。如果政府部門只把走訪檢查當成任務,不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企業感受到的就更多是壓力和負擔,而不是服務和支持。唯有調整觀念,方能讓幹部的辛苦度轉化爲企業的獲得感。比如,重慶爲製造企業配備“一對一”服務專員,對企業困難“即刻辦”,對疑難雜症實行“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海南發佈涉企活動統籌監測系統,走訪需先預約,企業可以對不合理調研說“不”,拒絕配合。

也要看到,減負不能“一刀切”,必須區分情況,把握好平衡。有的企業處於初創期,需要多走訪、勤幫扶;有的屬於高危行業,必須強監管、細檢查。比如,湖南洞口縣針對“兩重”“兩新”自然資源領域企業,開展“送解優”專項行動,每季度確定一個主題,點對點解決具體困難、舉一反三處理共性問題。創新舉措,因勢利導,該減的減、該幫的幫,才能形成政企間的良性互動。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工作必須統籌好幾對重要關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的關係,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有爲政府的意涵不僅是積極做事,而且要“做對事”,以“精準滴灌”的用心護航,以“順藤摸瓜”的巧勁革新,爲市場輸送拔節生長的信心和幹勁。

政府行爲越規範,市場作用就越有效。多一份“無事不擾”的清醒,少一些“臨時起意”的打擾,企業將有更多信心和精力逐浪弄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