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奴事件不要讓情緒模糊了共識

“火鍋不是服務底層人民”“月薪5000你就不要吃巴奴,哪怕吃個麻辣燙”……近期,巴奴創始人杜中兵的一番言論,將巴奴火鍋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此後杜中兵多次迴應稱自己的表述被斷章取義,本意是建議經濟條件有限的年輕人理性消費,把錢花在自身成長上,對一些需求延遲滿足,而非反對特定羣體消費火鍋。

火鍋作爲一種大衆的餐飲消費,對消費者不應存有偏見。即便是提倡理性消費,言語之間也不能對消費者區別對待。“月薪5000”“底層人民”的字眼對消費者加以區分,本身確實有不尊重之嫌,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傲慢之感。

這些言論之所以被網友怒評不冤,但一味地斷章取義,利用“低收入羣體”“底層勞動者”等關鍵詞挑撥大衆情緒,製造矛盾生成熱點,則是需要警惕的。

近年來,突發事件、公共議題出現,總會伴隨着各種各樣的極端言論。帶節奏、帶怒黨時不時出沒,一言不合就開槓,三句不到就開撕。

情緒一旦先行,就容易造成理性缺位、共識難得。

部分追逐流量的KOL致力於放大、擴散衝突事件,推動輿論快速走向極端化。還有一些自媒體博主,沒有衝突製造衝突,把正常的事情斷章取義、標籤化解讀,製造羣體對立。

回到巴奴事件本身,一家明星餐飲企業,企業經營者通過網絡聆聽消費者的聲音,回答消費者的疑惑,對自身經營策略作出一些解釋,這本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互聯網不能容不下理性討論。近些年,不時有消費者反映巴奴毛肚火鍋的價格偏高,這些意見本質上是一種正常的市場反饋。

比起情緒上頭的“歧視低收入羣體”“高高在上的爹味”,更具公共價值的議題可能被忽視了。比如,餐飲品牌如何更好地迴應消費者的意見?如何基於自身定位,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提升菜品和服務的性價比?

只有在就事論事、客觀平和的輿論環境下,才能促進企業和消費者的有效溝通和對話。

熱點事件中的輿論態勢和傳播機制往往更爲複雜。一場輿論事件之後,各方都需要冷靜覆盤,尤其是平臺尤須釐清哪些是真問題,哪些是KOL、MCN製造的假輿情,以便針對性治理。

情緒總是看似廉價實則昂貴。公共情緒很容易被帶偏,而一旦成了流量密碼就價值連城。防止情緒綁架民意,模糊了最基本的共識,既需要有關部門做好制度設計,也需要每一個人擦亮眼睛、理性思考。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