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覺得是天大好事...小孩卻只感到壓力?專家拆解:自卑型父母情緒綁架
我執觀念重的父母絕對沒有發現,「這天大的好事」其實是對自己,對孩子來說「這天大的好事」根本不值得一提。親子、育兒示意圖/AI生成
以「滿足」爲名的壓力
某家人獲得有名望的友人邀約,由於父母本身有自卑感,獲得這了不起家族的邀約像是一種擡舉和肯定,所以這家父母親開心得簡直要跳起來。但是,這對孩子來說,這種事情既不光彩也不值得開心。
因爲到那戶有名望的人家裡,只會被要求「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或者是「不能發出噪音」、「不可以在裡面跑來跑去」、「不能隨意觸碰擺設的東西」等等規矩,怎麼開心得起來,只覺得好有壓力……。
但是,自卑感強的父母,卻很不滿孩子這種時候感到不開心。若孩子不跟他們一起感到很光彩,父母就會很不高興,接下來還會責備孩子:「有這天大的好事,你卻這種態度……」。
我執觀念重的父母絕對沒有發現,「這天大的好事」其實是對自己,對孩子來說「這天大的好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不,與其說是沒有發現,倒不如說是無法想像、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
父母認爲若不將此事視爲「好事」,那孩子還真是差勁、有問題。而且,別人給我們「這麼好的事」,「應該要」感到開心、感謝、滿足。
所以,他們認爲「這麼好的事,接下來多少忍一忍吧!」他們絕對無法想像,受到這樣龐大的約束和壓力,孩子多少耍點脾氣也是無可厚非的事。而且佔有慾強的父母會跟孩子說:「滿足了吧!」「很開心吧!」和「你應該要覺得很光彩」。
於是,過度適應的「好孩子」果真「很滿足」,但這個孩子體驗到的是以「滿足」爲名的壓力。
被這種情緒不夠成熟的父母所養大的孩子,有着看不到自己自然情感的危機。若是看不到自己自然真實的情感,過不久對於「活着」這件事,也會感到索然無味。當然,一開始他會努力去感受父母所說的話,但這種努力終究有其限制。
對各類的事「應該如何感受」成爲一種教條,就算孩子很努力去感受,一旦卸下緊繃感,心裡馬上就會感到索然無味。
若每件事都有「應該如何感受」的規範,那自己想去「感受意義」的努力,在漫漫一生中將失去意義和動機;身爲人這種有意識的能力,經過打壓一段時間後,就算自己想去感受,也會力氣用盡……。
在未經自然感受以前,就「事先備妥」的意義,大致上是個「謊言」。那隻不過是懷抱強烈自卑感的父母,爲解決內心糾葛,所創造出來的防衛心態。而強迫孩子應該對這種事情感受到正面意義的人,正是我執觀念太重的父母。
有些父母對於某些事,也會事先斷定這是無意義的事,而阻止孩子去感受其正面的價值。
有些孩子沒有嘗試的勇氣,就會認定事實像父母所說,有「無意義」這回事。所謂的「無意義」,正是讓自己的膽小怯懦合理化的產物。
膽小怯懦的父母,希望孩子覺得某些事「無意義」,但爲了將自己的膽怯合理化,會用很多「理由」說服孩子,其實是將這種感受強行推給孩子。
在孩子的心裡,或許原本「想要試試看」去感受做這件事的意義。但是,過度順從的「好孩子」,卻會壓抑這種「想要試試看」的情感,而且努力去感受父母說的這種「無意義」。
對我執觀念重的父母過度適應的「好孩子」,要用莫大的力氣,才能掩飾和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所以大家常說「好孩子比較容易累」,就是這個緣故。同樣地,若說認真的大人比較容易累,那是因爲他們也要花許多力氣掩飾真實的自己。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出版《爲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作者:加藤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