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金融功能性放在首位,銀行何以實現共贏?
「金融有充分的潛力爲我們塑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
©️懂財帝出品 · 作者|嘉逸
走進寬敞明亮的車間,各道工序生產線正在高效運轉,皮革加工、鞋面製造、鞋底成型、質檢包裝……工人們熟練地做着手工或操作機器。
坐落於峨眉山下的峨眉山金威利集團以鞋業生產爲主,擁有4000 餘名員工,其中約十分之一是殘疾人,解決了大量的貧困、殘疾人員就業問題。
但這些員工未曾想到,平靜如常的工作背後,金威利一度陷入困境,而又在短短几個月內完成轉型。
讓金威利渡過難關的,是浙商銀行踐行善本金融,通過“浙銀善標”向其發放優惠貸款,保住了衆多家庭的生計。
何爲“善本金融”?
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解釋,就是立足金融服務功能第一性,從社會價值向度重塑金融邏輯,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務場景,推動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把金融的功能性放首位,並沒有影響浙商銀行的盈利能力。
2024年上半年業績快報顯示,該行實現營業收入352.79億元,同比增長6.18%;實現歸屬股東淨利潤79.99億元,同比增長3.31%。不良貸款率1.43%,較年初下降0.01個百分點,經營狀況繼續逆勢向好。
01 | 小微企業大命題
金威利成立於2007年,是一家出口型民營企業,多年來大力支持當地扶貧工作。但受生產效率低、人員流動頻繁等因素影響,企業連年虧損。
加上2023 年末,受國際形勢及中美貿易摩擦影響,金威利的海外訂單量縮減,其核心下游訂單客戶美國 VF 集團四季度全面取消在華訂單,企業轉型需求迫切,資金壓力較大。
此時,恰逢浙商銀行推出“浙銀善標”評價體系。這是該行善本金融最重要的實踐探索,不簡單地以技術指標衡量客戶,如業績表現、資產總額等,而更注重社會價值分析,如是否增進民生福祉、推動共同富裕等。
金威利在大涼山深處設立扶貧工廠,解決了6000多人的就業問題,還開闢了殘疾人針車專線,符合“浙銀善標”的向善導向。
在其訂單下滑時,浙商銀行提供了綜合授信8400萬元,貸款利率降低50bp,並給予其國際業務結匯點差優惠100bp。
除金融服務外,浙商銀行積極助其對接訂單、拓寬渠道,支持公司轉型發展。
目前,金威利逐步實現轉型升級,由出口轉向內銷,訂單量恢復到前期的90%,後續將與NIKE 全球五大戰略伙伴之一開展深度業務合作。
“浙銀善標支持了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不抽貸不壓貸,甚至還在貸款利率、結匯點差方面給了更大的優惠,讓我們能安全渡過難關。”金威利總經理楊雨林表示。
無獨有偶,麗水潤生苔蘚科技有限公司同樣受益於“浙銀善標”,僅憑兩項專利,一週內就獲得495萬元的免抵押資金,苔蘚生產規模由此從20多畝擴大到300多畝,與浙江多個鄉村達成合作,用苔蘚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自成立之初,浙商銀行便把普惠金融定位爲戰略業務板塊。但如何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個世界性難題,“浙銀善標”是該行給出的答案之一。
通過這套標準體系,浙商銀行引導金融資源向善的客戶和領域傾斜,落實差異化信貸支持策略。
這也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的要求相匹配。
截至2024年6月末,浙商銀行累計服務60餘萬戶小微企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佔比20%,居股份制行銀行首位。
其中,累計服務善標一級客戶約10萬戶,有158戶因善標等級較高上調信用評級、25戶上調抵押率。
此外,爲推動金融服務創新,2018年浙江省首創金融顧問制度,確立了企業的“金融家庭醫生”、政府的“金融子弟兵”和居民的“金融理財諮詢師”三大定位。
作爲金融顧問制度的擎旗單位,浙商銀行聯合125家成員單位、4200名金融顧問,成立金融顧問工作室146家,主動深入市場尋找小微客戶,把“金融最後一公里”落實到位。
據顯示,金融顧問已累計服務企業超8.7萬家,落實融資達6778億元。如今,金融顧問制度已從浙江走向全國,被北京、上海、甘肅等16個省市借鑑推廣。
02 | 鄉村守望者
除了服務小微企業,浙商銀行還將“善本金融”服務理念覆蓋到更多羣體,讓更多人可以公平地獲取金融支持,擁有前行的力量。
8月14日,浙商銀行子公司——浙銀金租與正泰安能數字能源(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就首單“綠色金融+善本信託”慈善信託項目簽約,規模100萬元,重點用於扶持“山區26縣”麗水龍泉市八都鎮中心小學基礎設施改造。
現實中,該小學的近800名師生,很快會迎來嶄新的教室功能區、圖書室、運動場所等。
浙商銀行推進的善本信託工程,是一場持續深化企業家實現社會價值和財富升維的路徑探索。
通過服務好企業家客戶,該行做大社會財富的“蛋糕”,並設計出善本信託的產品架構和服務體系,引導財富向善。
圍繞“企業自身產業生態、企業家出生地、企業所在地”三大場景,浙商銀行重點服務企業家設立兩類慈善信託,一是以傳統民生領域項目保障困難羣衆生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發揮鄉賢企業家作用促進社會“善治”,圍繞基層社會治理定製個性化、多樣化的慈善項目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正泰安能總裁盧凱認爲,“慈善信託的創舉實現了光伏項目盈利與公益慈善的深度融合,該模式以雙方合作戶用光伏電站的超額發電收益爲基石,不僅確保了慈善資金的長期、穩定供給,更藉助信託的專業管理機制,確保每一分善款都能精準、高效地投入到最需要的人羣中。”
這並不是個例。早在去年11月份,浙商銀行就聯合正泰安能向正泰公益基金會“一度電”基金捐贈,定向幫扶浙江永嘉巽宅鎮中心小學,給學校屋頂安裝太陽能光伏電站。
該小學亦地處山區,也是鎮上唯一的小學,共有463 位學生,70%都是留守兒童。歷經一個月左右的對接、安裝,當年12月6日,光伏電站併網交付。
這將爲學校提供每年近2 萬元的資金,用於支持教育事業,改善學生學習環境。
截至今年7月末,浙商銀行已服務善本信託客戶近70戶,涉及金額1909.9萬元,計劃年底服務善本信託客戶超150戶,助力企業家更加深入、主動地參與到慈善事業中。
“輸血”只解一時之困,“造血”方是長久之計。
要做好鄉村守望者,推進鄉村振興,浙商銀行沒有僅止步於善款的發放,而是充分發揮金融的“活水”作用,建立可持續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
2018年,浙商銀行總行、杭州分行、溫州分行、紹興分行及子公司浙銀金租分別與龍遊縣席家村、山後村、浦山村、官潭村、夏金村等5個經濟薄弱村結對。經過調研分析,浙商銀行因地制宜,針對性構建幫扶長效機制。
例如,席家村發展資源相對匱乏,該行以光伏發電項目爲突破口,出資收購農戶存量光伏電站、租賃農戶屋頂、利用村集體物業樓頂新建電站。並出資建設村級集體公益性項目,推動該村土地山林資產增值,發展黃茶產業。
找對了突破口,席家村順利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從落後村躍升爲省級先進村。
在光伏和黃茶產業雙輪驅動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由2017年的0.7萬元提升到2023年的76萬元,村民們首次獲得分紅,預計2024年將突破100萬元。
五年間,浙商銀行以累計1790萬元的幫扶資金,撬動了席家村超100倍的收入增長,培養出來的“造血”能力不可小覷。該行種下的“善因”,終獲“善果”。
03 | 打造共贏之態
打造“一流的商業銀行”,這是浙商銀行的願景。而一流的銀行,絕不只限於經濟價值,必定包括其創造的社會價值。
三年來,浙商銀行持續深化善本金融理論和實踐,交出了不錯的成績。
2021年6月到今年上半年,浙商銀行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886億;實現淨利潤425億,連續三年穩步增長;實現經濟增加值EVA累計383億,佔開業20年總值的66%。
同時,在處置歷史風險、優化股東結構、穩定分紅比例、提升經營效率等方面,均取得顯著經營成果,實現“價值倍增”。
當越來越多的銀行把自身戰略願景與高質量發展目標結合,探索服務好的社會主體,資本向善、社會向善也終成主流。
提出“善本金融”以來,浙商銀行構建完善了金融顧問制度、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浙銀善標、善本信託、問責向善和員工向善“六大支柱”體系,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務場景中,推動人員從善、服務致善、客戶揚善、資本向善、機制助善、文化揚善。
“不知道怎麼感謝他,沒有他,我小孩就要一個人了!”
上個月,浙商銀行科技管理部員工聶愛才在京杭大運河邊散步時,奮勇救起落水遊客,贏得公衆的點贊,聶愛才也因此受到單位嘉獎,入選浙商銀行“最美浙銀人”。
這是浙商銀行無數“金融向善”畫面的一幕。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同時,該行也在積極加強金融文化建設,爭當建設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排頭兵。
“金融要從基礎制度層面進行優化和改革,向實體經濟讓利,形成共享互助、互利共贏的生態。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在《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中指出,‘金融有充分的潛力爲我們塑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世界’。”在陸建強主編的《善本金融》一書結尾,如是寫道。
說明:數據源於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點贊」「在看」與 「分享」,你對作者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