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記者:探尋烏魯木齊的多層次轉型
來源:環球時報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7月27日文章,原題:探尋烏魯木齊的多層次轉型之旅 今年6月,一支由學者和媒體影響力人士組成的多元化代表團開啓了爲期12天的中國之行。此次行程除了訪問北京和重慶外,代表團還沉浸式領略了新疆的發展歷程——其中交織着古老文化與技術進步。作爲參與者,我們不僅見證了新疆的復興,也深切體會到中國追求平衡發展的願景——在傳承遺產的同時擁抱創新。
我們參觀烏魯木齊大巴扎時,真切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文化脈動。傳統維吾爾族美食的濃郁香氣,與民間樂器的歡快旋律交織在一起,還有手工紡織品、銅器和玉器構成的視覺盛宴。在這裡,文化遺產並非被封存在玻璃罩後,而是在經濟交流與日常生活中煥發生機。
大巴扎不僅是商業中心,也是文化橋樑,在促進當地企業發展的同時,頌揚着文化多樣性。我們遇到了來自不同民族背景的商人,他們共同構建了一個經濟機遇與文化認同相融合的生態系統。這段經歷讓我們認識到,當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效用相結合時,就會成爲穩定發展的強大動力。
我們還參觀了一家高科技植物工廠,揭示了新疆富有前瞻性的農業戰略。在這個氣候可控的設施內部,垂直農業和自動化養分輸送系統是精準農業的生動實踐。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閃閃發光,下方由人工智能管理的灌溉系統嗡嗡運轉,這一場景充分體現了新疆對綠色創新的執着追求,也反映了中國在更廣泛層面通過科學技術改造和修復生態、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相協調的遠大願景。
每次訪問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國是如何在統一與多元、發展與傳統之間尋求平衡的。新疆不僅是一個被重新定義的地區,更是一面反映中國民族精神的鏡子——秩序建立在包容之上,着眼於長期繁榮。從規模宏大的貿易展會到親密的文化交流活動,新疆展示了戰略規劃和包容性治理如何爲和平、繁榮與民族自豪感鋪路。對我們而言,這次來華訪問遠不只是一次行程安排,而是一次走進關於復興、尊嚴與進步敘事的邀請。(作者蘇丹·M·哈利,宋波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