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1985關鍵決斷:不修破船、換好船!從關掉紡織廠到投資可口可樂

1985年,巴菲特關閉波克夏紡織業務,寫下「別再修補那艘破船」的經典思考,從虧損產業抽身、轉向投資好公司,也在這年開始悄悄買進可口可樂股票,開啓波克夏傳奇成長的新篇章。(美聯社)

1985年 別再修補那艘破船

1985年巴菲特終於決定關掉不賺錢且拖累整體表現的紡織業務, 他在致股東的信中詳盡表述了困境下的思考,列舉了多年來他和工人共同做出的努力,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與其繼續在一艘破船上補漏,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換條好船上。

1985年的致股東的信還有一段話,無論在生活中還是生意上都格外受用,揭示了這個樸素的道理:

「你不需要明白所有生意,我不明白的生意非常多,但股票市場的好處就是,你可以站在那裡一直不揮杆,直到你舒服爲止。沒有必要一直拿着榔頭,因爲你會看到什麼都想敲一下。」

身爲職業交易員,大多數錯誤都來自於無聊想找點事做。人們往往沒有真的思考好就做了決策,而當行情或者時機更有利於自己時,卻沒了初始規模的本金。所以也許一直不揮杆,不拿榔頭纔是對的。人生很多決策也是如此,「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我們如果想少些後悔就該多點耐心等待,等到那舒適的甜區好球再從容揮杆。

1985年,波克夏.海瑟威的淨值增加了6.1億美元,報酬率高達48.2%。巴菲特將這個報酬率形容爲哈雷彗星造訪,稀有而珍貴。

市場持續關注的股票 價格往往不合理

巴菲特在信中指出,許多人錯誤地認爲高薪專業人士組成的機構會使金融市場更穩定、更理性。事實上,那些機構持股且市場持續關注的股票的價格往往並不合理。

那些在市場上備受關注的股票,往往因爲機構持有的緣故產生溢價,市場價格遠高於那些並未被市場持續關注的股票。此時投資者可能因爲媒體報導、又或是追逐熱點,其買入價格往往並不合理,從而產生風險。

我做過一個統計,每個月都買入上個月週轉率猛增的股票,持有一個月後賣出,這樣迴圈交易連續5年,在考慮手續費的情況下本金會虧損90%,可見跟風追市場熱門股票,無論在哪都不是好的投資策略。

石油大亨的故事

巴菲特回憶起他的老師講過的故事,以描述市場的非理性行爲。一位老石油開發商在天堂門口被告知他有資格進入天堂,但那裡已經沒有多餘的位置容納石油開發商了。於是,老開發商對着天堂裡的人大喊:「地獄裡發現石油了!」結果,所有的石油開發商紛紛奔向地獄,而老開發商猶豫了一下,竟然也選擇跟隨他們。

這個故事帶來的,是關於市場非理性羣體行爲的重要啓示。市場參與者常常會因爲聽到某個消息而做出非理性的集體行爲,就像故事中的石油開發商聽到地獄裡有石油的消息後,盲目跟隨羣衆一樣,投資者也會因爲市場謠言或趨勢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

羊羣效應在市場中非常常見。當一大羣人開始做某件事時,個體很容易被這種趨勢影響,而忽略了自己的獨立判斷。我們在投資中要保持冷靜和理性,不被市場的瘋狂所左右。理解市場的非理性行爲,才能在波動中找到真正的投資機會。

薪酬只與自己的業績掛鉤

在波克夏.海瑟威,巴菲特設計了一套獨特的獎勵機制,依據每個人在其職權範圍內的目標達成狀況進行薪酬發放。表現好的應得獎勵,與公司股價無關且獎酬沒有上限,這年就有人拿到超過200萬美元的獎金。在1985年,這種機制與當時大多數企業都不同,對員工和公司產生了以下影響。

第一,每個人的薪酬與其自身的業績掛鉤,避免了平均分配的「大鍋飯」現象。員工更有動力提高工作表現,確保自己能達成甚至超越設定的目標。

第二,減少短視近利。員工不再關注短期股價波動,而是專注於長遠的業績提升。

方舟文化《股市長贏之道:巴菲特70年超額回報的智慧,解答1956~2023年股東信》,作者:時貞易

第三,增加員工忠誠度。員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公平的認可和回報,增加了對公司的忠誠度。這有助於減少人員流失,保持團隊的穩定性和凝聚力。

透過將薪酬與個人業績掛鉤,巴菲特激勵員工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促進公平競爭。這不僅提升了公司的整體績效,還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對公司的長期發展有着積極的影響。

關閉波克夏 海瑟威紡織業務

雖然巴菲特對紡織業務有感情,但紡織業的長期困境和市場競爭讓他不得不做出這個決定。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詳細解釋了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知道什麼會事半功倍,什麼又註定事倍功半,這就需要我們及時應對變化,別像巴菲特知道紡織業會虧損,還苦熬了20年,得到的還是一樣的結局。

在這年致股東的信的末尾,我們還可以發現從1985年開始,巴菲特不喝百事轉喝可口可樂了。報稅紀錄表明,也是從這年開始,巴菲特悄悄買入可口可樂公司股票,且在1987年可口可樂公司股票大跌25%後加速購買,直到1989年共買入10億美元,佔當時波克夏.海瑟威帳面淨值的三分之一。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股市長贏之道:巴菲特70年超額回報的智慧,解答1956~2023年股東信》,作者:時貞易)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