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是壓倒綠營執政的最後一根稻草?
▲整體來看,726跟823從公民團體的自發行動做爲開端,到頭來還是演變爲藍綠選民的政黨對決,或者可以更簡約的說是選民對賴政府執政一年三個月以來的不信任投票。(圖/總統府提供)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
823投票結果,七席藍營優勢的現任藍委全數留任,這結果因爲726大罷免大失敗,其實也不是一個令人意外的句點。這七席罷免案各自有約五成的投票率,比起第一波罷免投票率平均有五成六下降了一些,暗示了第二輪罷免不令藍綠選民期待,就是一個726的收尾而已。
另外,核三重啓的公投結果儘管是同意大於不同意,但同意票佔合格選民數21.7%,未達四分之一門檻因此未通過,然而核三重啓的投票率也才29.53%,選民投票意願低。
遙想2005年任務型國大是臺灣首次以議題爲主的選舉,當時投票率才23%。臺灣這種三成以下投票率的選舉,不是選民看不懂,不然就是選民沒興趣。硬要講的話,頂多可以詮釋成同意的基本盤(藍白鐵粉),大於不同意的基本盤(綠營鐵粉)。
整體來看,726跟823從公民團體的自發行動做爲開端,到頭來還是演變爲藍綠選民的政黨對決,或者可以更簡約的說是選民對賴政府執政一年三個月以來的不信任投票。
接下來一葉知秋,這兩場選舉到底代表臺灣怎樣的民心劇變?接下來兩場關鍵的選舉,包括2026年的地方縣市首長暨縣市議員選舉,還有最重要的2028年的總統大選。
像2026年這樣的地方選舉,過去一直都是享有地方組織動員優勢的國民黨的擅場,所以國民黨可以延續這兩場大罷免大挫敗的氣勢可以預期。
兩種賴總統的執政路徑
但2028年就比較難講,因爲到時候將會是「賴清德尋求連任」vs.「藍白是否能整合成功」的賽局。後者可以從2023年十一月底在君悅飯店發生的侯柯整合不成公開反目的經驗來借鏡,又2028年藍白合關係到2026年藍白合;而2026年藍白要合,國民黨就要願意把新北市長候選人的位置,拱手讓給黃國昌,這個技術上的難度並不低,因爲不僅要通過民調較高的李四川的出線,更要通過朱立倫甚至是將來國民黨實質領袖盧秀燕的計算。
目前綠營在政黨鬥爭、對美關稅挫敗的情況,其實有點像蔡英文在2016年執政後因爲年金改革與一例一休政策所面臨到社會反彈,因此到了2018年橫空出世一個韓國瑜在地方選舉席捲全臺作爲表現。
當時的韓流現象可以被看作是對於蔡英文第一任時的期中考,蔡當時的成績並不好。但2018年地方選舉大勝的那晚,就有國民黨的地方諸侯說,2018年的韓流不見得代表2020年的大選勝利。果然,兩年後「吃快撞破碗」的韓在蔡英文的連任選舉中,因爲香港反送中運動助選民進黨而敗北,雖然韓當時也累積了五百五十萬票的藍營支持者底蘊。
如果按照上面這個路徑,民進黨有可能在2028年因爲某些把臺灣選民拉回國家安全主軸的事件又險勝,可能是中共助選或者烏克蘭怎樣的劇變等。
但是賴現在面臨的是比蔡第一任時更嚴峻的態勢,蔡當時領導的是民進黨在國會過半,但賴現在是朝小野大。蔡當時是川普跟她通話,到了2019年年底之後美中因爲疫情升高開始對抗,當時也有許多的美國官員來訪,包括前議長裴洛西,當時看似挺臺灣的川普,讓臺灣選民覺得蔡着力國家主權與安全是在一條令人感到安心的道路上。
但賴這任已經是打破了過去民進黨只會執政八年的慣性(但其實也只有扁八年的前例而已),民進黨中央執政邁入第十年可能也只是強弩之末、欲振乏力。
又國際上俄烏戰爭的割地發展沒給臺灣選民-尤其是中間選民-太多好的印象,綠營不斷對抗中國的終點,會不會就是烏克蘭現在的下場?
更關鍵的是川普2.0要的是臺灣晶片與臺積電赴美設廠,對臺灣主權與民主只口不提,頂多說在他任內習近平不敢攻臺,也要臺灣處理自己的保護費。更不用說已經舉行的「川普-普丁會」,與即將可能發生的「川普-習近平會」。
換言之,川普這個主角在反共這條路上都已經不想玩了,臺灣選民還有多少想跟着玩?而反共這一條路線的國際焦點如果模糊掉的話,在這兩場罷免選舉中訴求反共,恐怕淪爲在同溫層裡打轉。
而像筆者一樣對中共處處提防的人,其實也不用get mad at the truth,這是我們政治科學家最常用的詞,只有面對現實才能更精準替臺灣找出路。總之,如果照上面的這個路徑推演,賴總統的任期將在2028年嘎然而止。
▼目前綠營挫敗的情況,其實有點像蔡英文在2016年執政面臨到的社會反彈,因此到了2018年橫空出世一個韓國瑜在地方選舉席捲全臺作爲表現。(圖/記者林敬旻攝)
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支持者消長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支持者的細微變化,這可能是促成國民黨最後會中央執政的土壤。這部分是到處以臺灣主體意識爲主的媒體討論中容易受到忽略的。
先講年輕人這一塊,現在25歲以下的年輕選民,其出生之後的25年就有17年多是民進黨執政,他們可能很難體會民進黨一路從街頭、在野一直到執政的艱辛過程。
廣義來說30歲以下的選民,就是從1996年李登輝執政之後在所謂臺灣主體意識政權下長大的一個世代,這些所謂的「民主富二代」因爲不曾沒有過,所以往往不覺得民主有多重要,其實近年來美國的年輕世代也有類似現象。
又臺灣現在低薪、高房價、戰爭陰影,再加上蔡英文回覆一年徵兵制,在年輕人之間的怨言不少,不信的話可以到dcard上面繞一圈就很清楚。
一個缺乏科學實證的觀察是dcard上面發言的大多是臺積電夯了之後有理工背景的學生,電資醫牙背景的年輕人講話聲量最大,也就是非政治、社會、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生的擅場。這些理工生對於民進黨「販賣芒果乾」是嗤之以鼻的。
另一方面雖然Threads上面更多的是仍舊支持臺灣主權與安全路線的年輕人,但在全體20-30歲年輕人中,Threads上的「覺青」恐怕是少數。
換言之,民進黨過去是年輕人被深受感動並且支持的政黨的這個優勢,似乎一點一滴在被侵蝕當中。事實上,這一次有幾個罷團成員都提到,民進黨基層組織的僵化與權威化,已經在向國民黨看齊。
在國民黨方面,筆者引用臺大政治系左正東老師臉書的觀察,他發現「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一口喝完一罐蘭嶼水,瞬間衝上熱搜新聞,加上網路持續發燒的萊爾校長系列,感覺國民黨已不再是年輕人的絕緣體。」
很多討厭民進黨的年輕人除了是柯粉之外,對於老一輩的戰鬥藍如趙少康雖然無感,但也許更覺得像徐巧芯這種禮貌不足、爽度有餘的年輕輩政治人物的風格,用來洗臉民進黨能讓他們更有感。
儘管平心而論,這些市議員選上來的、年輕一代的國民黨立委不僅在兩岸論述上是空白的,甚至也聽不太到民生的論述。但對於討厭民進黨的年輕選民來說無所謂,因爲這些都是一個刺殺凱薩大帝(Gaius Iulius Caesar)的過程,刺客不必有學問,有武功就好。拉下獨裁民進黨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更不用說45歲以上的中老年選民(1980年代後出生),這當中許多是還願意生小孩、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夾心餅世代。他們雖然有房有車,比較不是受到低薪衝擊的「海景第一排」,但卻比45歲以下選民更有物質考量上的急迫感。
這一羣人跟他們自己年輕時相比,會更喜歡談經濟(股票、房地產)而更不喜歡談政治,而且這種「政治反感」的態勢,從45歲以上一路一直到戰後嬰兒潮,越老越明顯。
因此對他們來說,在大罷免裡面談反共,自然更難有共鳴。甚至在贊成核三延役公投的基本盤選民當中,大部分應該都是這個年齡層,因爲他們渴求更便宜的電價。
▼夾在美中之間,臺灣人只能在選舉過程中勉強以選票告訴執政者、告訴華府、告訴北京,臺灣要什麼。(圖/記者徐文彬攝)
結語
臺灣的民主通常很難預測,因爲她不只受到國際局勢影響,也受內部人口結構與經濟景氣的快速衝擊而劇變。尤其夾在美中之間,臺灣人只能在選舉過程中勉強以選票告訴執政者、告訴華府、告訴北京,臺灣要什麼?
這兩場罷免選舉揭示民氣已變,又國民黨將來有機會執政,對兩岸難道又要回到馬英九時期的「九二共識」?然後讓習近平以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在那裡跟國民黨繼續各說各話?有什麼新的確保臺灣民主與改變中國的論述甚至方案嗎?沒有的話恐怕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就算國民黨的強勢迴歸也註定將曇花一現。
不要忘了太陽花世代也曾經很年輕,就像現在民主富二代超級年輕一樣。覆巢之下無完卵,儘管民主富二代很幸福,但我們需要延續到之後的民主富三、富四代甚至富五代,否則華人除了臺灣之外就註定不會有第二個民主可能,那就是迴歸中國帝制。
▼國民黨將來有機會執政,有什麼新的確保臺灣民主與改變中國的論述甚至方案嗎?沒有的話恐怕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就算國民黨的強勢迴歸也註定將曇花一現。(圖/記者陳煥丞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