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3自強號 國造噴射機先鋒

2018年空軍雷虎小組AT-3高級教練機編隊滑行。(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8月5日,象徵臺灣航太工業自制能力的重要里程碑—AT-3「自強號」高級噴射教練機正式告別空軍雷虎特技小組。自1984年首批交付空軍以來,AT-3肩負着培訓戰機飛行員的關鍵任務,無數年輕飛官在它的座艙裡學會飛行的一切。它不僅是空軍飛行訓練體系的重要一環,更是臺灣航空工業自力研發與量產的重要成果。

對許多軍事迷與民衆來說,串列雙座、紅藍白相間的機身塗裝,已是藍天上一道熟悉的身影,舉凡國慶日、空軍節、總統就職,甚至運動會開幕,都有機會看到AT-3飛掠致敬。隨着新一代勇鷹高教機全面接棒,AT-3將會淡出舞臺,但它的地位早已深植國人記憶中,成爲臺灣航太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1970年代末期,臺灣航空工業正處於快速成長的黃金時期。F-5E/F戰鬥機國產化計劃在中山科學研究院與美國諾斯洛普公司合作下進入中後期,漢翔航空工業(當時爲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已具備完整的金屬機體制造、航電安裝、總裝測試等能力。

然而,空軍的高級噴射教練機依然是自1950年代服役至今的T-33A「射手星」教練機,這是由洛克希德F-80「流星式」戰機修改而來,屬於最早期的噴射飛機,雖然有簡單平穩的優點,但多年使用後已經機體疲勞、維修成本高昂,且飛行性能與二代戰機的操控特性差距甚大,銜接F-5E、F-104這些一線戰鬥機有許多落差。

此時正值F-5E生產中後期,產線未來面臨空窗,空軍也急需新教練機,雙方需求自然匯合。於是,一項以國產化爲核心的新高級教練機研發計劃,在1975年底至1976年間正式啓動,目標是打造一款既能符合空軍訓練需求,又能延續國內航空工業能量的噴射機。

在設計階段,臺灣選擇再次與諾斯洛普合作,因爲該公司在輕型戰機與教練機領域經驗豐富,並能提供國際認可的設計基礎。諾斯洛普派出顧問團隊駐臺,與中科院與航發中心工程師協同工作,並提供部分藍圖作爲參考,包括氣動外型設計與結構配置。AT-3有一個特點可以說明它擷取了F-5E的部分設計,那就是在機腹的2片大型減速板,這一安排原先是F-5E的,減速效率好,設計又簡單,也就應用到AT-3身上。

動力系統方面,採用美國蓋瑞特(Garrett)TFE-731-2-2L渦扇發動機,推力約3500磅,本應用於商務噴射機,但是改裝後十分適合教練機長時間運行,還具有燃油效率高、維修方便、運轉壽命長的優點。

研發團隊還特別強調飛機的操控穩定性與容錯設計。AT-3的低單翼、T型尾翼設計,不僅提供良好視野,還能減少低速飛行時的失速風險。其雙發動機設計,更是爲飛機加了一層保險,如果一具發動座空中故障或鳥擊,另一具發動機能夠維持飛機的推力,使尚在新手階段的飛行學員有更長的應變時間。同時,2具發動機也使AT-3的推力重量比達到0.4,比同時期的英國Bae鷹式教練機、義大利 MB-339、捷克L-39都表現的更好, 這也暗示了它的武裝化攻擊機潛力。(五之一: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

江飛宇小檔案曾走訪過新加坡航展與珠海航展,雖熱愛軍事,但並不好戰,「武器是工業藝術品,最美好的武器,就是不使用的模樣」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