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冠軍面對面”巡迴宣講陝西站活動在延安啓動

春日來襲,又到了出門踏青的季節,不少公園變成流動的國潮秀場:穿馬面裙放風箏的青年衣襬飄飄,搭配改良旗袍和國風運動鞋的年輕人拍照比“耶”。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7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4.4%的受訪青年會把國潮服飾當作日常穿搭的首選。60.1%的受訪青年認爲國潮單品顏值高,出街有面兒。

來自北京的00後大學生殷寒惜是一名國風愛好者,在古風歌曲的影響下,逐漸愛上國風服飾。高中畢業後,她花300多元購入了人生第一套漢服——一套帶有敦煌元素的鵝黃色齊胸襦裙。“穿着漢服去彈琴、作畫、喝茶,特別是去故宮或雍和宮這樣的場所,體驗感拉滿。”

隨着國潮穿搭逐漸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殷寒惜也開始選購新中式連衣裙、馬面裙等更適合日常穿搭的國潮單品,春天踏青、公司年會、聯誼舞會,她都會穿這些國潮服飾亮相。“相比於形制較爲繁複的傳統華服,改良後的新中式服裝更加簡約,更符合年輕人日常穿搭需求。”

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90後美甲師詹悠悠10年前就“入坑”國潮服飾了,這些年她瞭解了很多國潮服飾的形制,也會購買一些簪子、鞋、包與國潮服裝進行搭配。詹悠悠粗略計算了一下,自己在國潮服飾上已經花費了3000元左右。“我一般會在中秋節、春節、七夕等傳統節日穿漢服逛街。”

調查中,86.2%的受訪青年這個春天已購買國潮服飾。國潮運動鞋/布鞋(46.5%)、非遺元素衛衣/短袖(42.8%)、改良旗袍/新中式(36.9%)是受訪青年下單較多的國潮單品。其他還有:華服/馬面裙(30.0%)、國風配飾(髮簪/荷包/瓔珞)(27.7%)等。

調查顯示,受訪青年最常在特定的文化活動中,如華服文化節(56.3%)穿着國潮穿搭,49.7%的受訪青年會在節日慶典穿。超五成(54.4%)受訪青年會把國潮服飾當作日常穿搭的首選。

3月底的北京園博園,春意盎然,85後國風愛好者徐雙帶女兒參加集市活動,支起了一個做漢服妝造的攤位。在她的攤位上,唐制、明制、旗裝等國潮服飾種類豐富,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體驗穿國潮服飾的樂趣。徐雙表示,許多年輕人會前來諮詢、消費,特別是不少年輕的父母會帶孩子來做妝造,攤位的收益很不錯。

“隨着傳統文化的美被更多人看見,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上了穿國潮服飾,又通過社交媒體把國潮服飾的美展示出去,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徐雙說。

“看到社交平臺上有人展示漢服,遇到讓我心動的款式,我就會下單,想在傳統節日時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詹悠悠說。

大家選擇國潮單品的理由有哪些?數據顯示,高顏值,出街有面兒(60.1%)、穿着舒服又實用(58.5%)、有文化共鳴(52.6%)是受訪青年選擇國潮單品的三大理由。此外還有:被博主“種草”(36.7%)、性價比高(24.2%)等。

隨着接觸的國風服飾不斷增多,殷寒惜也瞭解了不同朝代的服飾在形制上的區別,比如明制漢服以立領、交領與長襖爲特色;唐代齊胸襦裙以高腰大袖彰顯開放包容;晉代則流行寬袖襦裙與飄逸風格。“這些服飾反映了對應朝代的文化氛圍和日常生活特點,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覺得年輕人在國潮服飾方面的消費潛力是很大的。”徐雙覺得,現在年輕人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外在“美”,帶有文化底蘊、設計感強的國潮服飾更能滿足年輕人的着裝需求。“現在很多日常服裝加入了國潮元素,又比傳統華服更輕便,讓年輕人日常出行也能輕鬆駕馭。”

受訪青年中,00後佔21.4%,95後佔26.7%,90後佔33.6%,85後佔18.3%。來自一線城市的佔32.5%,二線城市的佔41.1%,三四線城市的佔21.9%,縣城或城鎮的佔3.7%,農村的佔0.8%。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