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討好美國並不能拯救東南亞出口
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道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7月4日刊登文章《討好特朗普並不能拯救東南亞出口》,作者是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人員林吾(音)。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新關稅運動中,東盟已成爲受打擊最嚴重的目標。多個成員國儘管作出重大讓步,但仍面臨嚴厲的貿易懲罰。
印尼表示,從2025年4月開始,把從美國的進口額逐步提高到190億美元。泰國表示,願意降低美國玉米的進口關稅,並擴大對美國的天然氣採購。
柬埔寨承諾,將把19類美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從高達35%降至5%。儘管柬埔寨作出上述提議,但在第二輪貿易談判後,美國仍維持對柬埔寨出口產品徵收49%的關稅。
這些交易定義了特朗普貿易外交的交換屬性。他不僅把關稅作爲經濟工具,而且作爲政治控制手段。依賴出口的經濟體面臨着一個艱難選擇——要麼先購買美國商品,要麼就面臨被排除在外的風險。
但這樣的花錢討好幾乎不會帶來任何確定性。
即使是美國最堅定的盟友也不能倖免。在正式聯盟和先進供應鏈的加持下,日本和韓國仍面臨着美國新的審查。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內,韓國、日本和加拿大做出了有針對性的妥協,以避免被全面徵收關稅。但現在,他們又成爲華盛頓審視的目標。6月中旬,華盛頓突然對韓國出口的家電徵收50%的關稅。7月1日,特朗普威脅要將對日本的關稅從30%提高到35%。這應該被視爲對其他國家的一種警示。
越南政府高調的姿態緩解了關稅壓力,但並沒有消除這種壓力。7月2日,美國政府宣佈,將把對越南商品的關稅從46%降至20%,同時維持40%的轉口貿易稅率。作爲交換,越南將把美國商品的進口關稅降至零。雖然這暫時讓河內免於遭受最嚴酷的結果,但這也證實,即使是重大讓步,也不會帶來同等回報,更無法因此得到保護。政治善意無法帶來持久效果,未來也不可預測。
這種事態發展凸顯依賴雙邊交易而非多邊體系的結構性風險,尤其是對那些沒有安全聯盟或制度保障作爲緩衝的國家而言。
東南亞國家面向美國的交易是被動的、高價值的,目的是避免受到懲罰,而不是建立持久的夥伴關係。這種讓步缺乏互惠互利。
東盟的戰略凝聚力岌岌可危。每個國家都在單獨談判並作出各自的讓步,偶爾還會有相互衝突的目標。由此產生的分裂可能削弱東盟的影響力,並誘惑外部大國與其中的國家進行雙邊談判,這可能破壞地區團結。儘管如此,東盟仍可以發揮規範作用,制定指導成員國進行雙邊談判的原則。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都旨在保護該地區免受強制性貿易策略的影響,並促進一體化。與華盛頓的臨時協議有破壞這些框架的風險。東盟國家需要拿出有效利用框架資源的政治意願。
東盟國家的國內壓力加劇了這一挑戰。各國政府正在推出刺激計劃,以緩衝國內經濟壓力。印尼宣佈提供13億美元的現金補貼和大米補貼。泰國承諾投入48億美元用於刺激旅遊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馬來西亞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而越南正在考慮將增值稅的減稅措施延長至今年6月。這些努力旨在維持國內需求,但可能會給公共財政帶來壓力。
儘管如此,東南亞的治國之道已經變得更加複雜。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採取對衝策略,投資於經濟多樣化,積極開展南南合作。但是,如果沒有地區團結和制度支持,即使是靈活的、正在改革的中等強國也會很脆弱。
東南亞國家的政策變得更加靈活,而它所面臨的國際秩序也變得更加註重交易性。(編譯/潘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