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輔政大臣,權傾天下,他手握40萬清軍,爲何不推翻康熙自立

別看鰲拜鬍子長得威風,要想推翻康熙,他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因爲有幾道“天塹”他是無法逾越過去的。

至於說他掌握了40萬大軍,這就太高看鰲拜了。

索尼是輔政大臣裡的老大哥,赫舍里氏,屬於正黃旗,此人智勇雙全,能力不俗。

索尼是眼睜睜看着鰲拜從一個忠勇的武將,變成了一個囂張的權臣。面對這麼一個人,索尼始終保持了冷靜,既沒有和鰲拜保持對立,也沒有對皇室保持誇張的熱衷。

但這老狐狸,門生故吏衆多,勢力不小,而且是真的“忠誠”,鰲拜想要“造反”推翻康熙,得過了索尼這道關。

更關鍵的是,1665年,索尼的孫女成了康熙的赫舍裡皇后。此時,鰲拜想要推翻康熙,索尼勢必全力維護,誰敢和自己的孫女婿作對,誰就要承受索尼的全力阻擊。

後來,索尼身體欠佳,在1667年掛了,但死之前,把兒子索額圖安排到康熙的侍衛陣營中了,而且是個一等侍衛,還是那種和康熙親密無間的侍衛。

這就是將索尼的家族和康熙徹底栓到了一起。至於,索額圖等人後來的被收拾,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索尼和索尼家族這道坎,鰲拜不容易趟過去。

四大輔臣裡,除了索尼,蘇克薩哈因爲出身正白旗,多爾袞死後又落井下石多爾袞,並不被人喜歡。鰲拜看不上蘇克薩哈的不“忠誠”,對蘇克薩哈處處針對,1667年,因爲換地事宜,被鰲拜整死,而且是逼着康熙下令的。而四大輔臣裡的遏必隆,就是鰲拜的跟屁蟲。

說鰲拜手握40萬大軍,這有點扯了。

清朝康熙初期的軍隊,分爲這麼幾塊:

一是京城軍隊。

包括宮廷侍衛、京城步軍巡捕營、豐臺大營。

其中,大多宮廷侍衛由6位領侍衛內大臣管理,上三旗每旗兩位管理者。另外,還有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這是直接有皇帝管理的。侍衛人數總計1千人左右。

京城步軍巡捕營(後面成爲九門步軍巡捕五營,長官叫九門提督)有步軍統領和副統領,人數總計3萬。

豐臺大營有6萬人左右。

很抱歉,京城步軍統領衙門和豐臺大營的主管者必須是皇親國戚,鑲黃旗的鰲拜並不能完全掌握,更不能直接命令。

宮廷侍衛裡,有三分之一,確實被鰲拜控制,但也僅僅是三分之一。

二是邊軍和地方軍。

邊軍和地方軍內部分爲兩塊,一是八旗兵,二是綠營。

八旗兵由滿人八旗、蒙古八旗、漢人八旗組成,很明顯,這些八旗營,僅僅是鑲黃旗的鰲拜無法直接掌握,帶上這些人“造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至於綠營,主要由漢人士兵組成,鰲拜向來非常排斥漢人,因此,鰲拜也是無法掌控的。

所以說,雖然鰲拜專權,囂張跋扈,在滿清軍隊中也是頗有威名,但對軍隊控制上完全沒有能夠達到控制40萬軍隊的能量。

說鰲拜手握40萬大軍,請問是哪隻手握了40萬大軍,左手還是右手?

我們翻開大清的歷史,從最初的部落聯盟到後來建立龐大的帝國,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有一個核心家族“愛新覺羅”,所以,後來的愛新覺羅氏就成了皇室,八旗子弟則緊緊團結在愛新覺羅周邊。

鰲拜是皇太極手下的悍將,屬於瓜爾佳氏,屬於鑲黃旗。

鰲拜可以是上三旗的一員,也可以是愛新覺羅的親密戰友,但是,想要取而代之,則是不可能的,因爲要面對其他七個旗大量人員的反對。

所以,鰲拜就算權力滔天,也無法去推翻康熙。

就算推翻了,也必須立愛新覺羅氏的人爲皇帝。如此情況,鰲拜就算推翻康熙,意義也不大,這一頭推翻,那一頭可能又被愛新覺羅收拾了。最關鍵的是,如果推翻不了呢?那就是誅九族的下場,鰲拜受不了,重要的是他的家族和旗裡的人也受不了。

鰲拜可以是個權臣,但不能推翻康熙,因爲滿人的慣性思維裡認可的皇族是愛新覺羅,而不是瓜爾佳氏。

我們翻開大清的歷史,就沒有八旗子弟造反的案例,一個都沒有。別說其他旗,就是愛新覺羅氏裡,也沒有一個王爺、貝勒出來推翻現任皇帝。

曾經的皇族成員多爾袞,權力的掌控要比鰲拜大太多,是攝政王,因爲各方面的考慮,都未曾推翻皇帝自立。而權臣鰲拜,只是個輔政大臣,雖然黨羽衆多,但是要推翻康熙,基礎條件還差得太遠。

最關鍵的是,鰲拜的支持者並不會那麼多,數來數去,也就是鑲黃旗那一支,正白旗是多爾袞那一支,一定不會支持鰲拜,正黃旗是皇族,更不可能支持。

另外的下五旗也會支持愛新覺羅,而不是瓜爾佳。

這是鰲拜逾越不了的天塹。

除了以上說的外,鰲拜也沒有機會搞“造反”活動。

不可一世的鰲拜是怎麼被幹掉的?

是小康熙做好了各種安排,然後邀請鰲拜進宮,突然出手擒獲的。鰲拜就算還能控制一些勢力,但沒有機會做推翻的舉動,更談不上“寧死”受委屈。

康熙抓住鰲拜的時候,鰲拜竟然讓康熙看自己身上的疤痕。這就是認慫的表現,是在主子面前表過去的功勞。

想到鰲拜曾經也是立下赫赫功勞的干將,康熙只判了個監禁鰲拜,至於鰲拜的那些黨羽,有些直接被殺了,比如班布爾善;有些被免職了,有些被調離了......

一切說明,皇帝雖小,但權力還大,臣子推翻皇帝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別是在大清那種狀況下,鰲拜推翻康熙更是難上加難。

鰲拜確實囂張,也確實不將康熙放到眼裡,但說到推翻康熙,他不敢,也達不到,因爲有三道“天塹”:一是牽制他的勢力並不弱;二是他能完全控制的兵力,也很難達到40萬;三是,他在八旗中的影響力,還是一般。

所以,“鰲拜手握40萬大軍,寧死也不推翻康熙”是個僞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