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殺槍擊連連 美政治暴力爲何沒完沒了
涉嫌射殺美國總統川普重要盟友柯克(Charlie Kirk)的22歲槍手羅賓森(Tyler Robinson)。(路透)
備受矚目的保守派評論家柯克(Charlie Kirk)上週遭暗殺,震驚全美,掀起有關政治暴力浪潮的新討論,而這股浪潮可能使以暴力達成政治目的正常化。
《新聞週刊》15日分析指出,雖然許多論述將政治暴力視爲新興,甚至外來趨勢,但專家指出,流血事件早已是美國政治的特徵。近十年政治動機攻擊的激增雖尚未達到空前的程度,但縱使對一個對暴力循環並不陌生的國家來說,情況可能在好轉前進一步惡化。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法學教授邁克斯(Jon Michaels)指出:「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駭人聽聞的暴力行爲已越來越麻木,這類暴力最明顯,也最頻繁的表現形式,就是常發生在學校或宗教場所的大規模槍擊案。」他指出:「然而,暴力行爲越來越帶有明確的政治色彩,而政治也越來越充斥暴力。」
許多觀察家認爲,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暴亂是當代政治的轉折點。當時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衝進大廈,試圖以武力推翻國會議員對當選總統拜登勝選的認可,而這場選舉結果早在兩個月前已確定。
然而,這場攻擊只是美國政治暴力日益顯現的高潮。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新冠疫情及隨後的封鎖措施,都加劇了原本已高張的政治對立情緒。由於美國白人警察蕭文(Derek Chauvin)壓頸,導致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引發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活動中,抗議者的暴力和針對他們的暴力,成了政治分裂新聞週期的核心。
另一方面,選舉工作者及政府官員在選舉期間及之後面臨恐嚇、騷擾及暴力威脅,這趨勢一直持續到去年11月川普再度當選總統的美國大選。
暴力以其他方式不斷出現,除了2024年大選前被擊斃的槍手暗殺川普未遂、今年6月衆議員、前衆議院議長霍特曼(Melissa Hortman)和夫婿遇刺身亡,以及針對華盛頓特區猶太博物館、喬治亞州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總部及科羅拉多州哈瑪斯人質悼念守夜活動等地的多起政治動機攻擊。
雖然這些行爲大多受到廣泛譴責,但部分事件引發的公衆反應卻很複雜。例如,去年12月美國最大私人健保企業「聯合健康保險公司」(United Healthcare)執行長湯普森(Brian Thompson)遇刺引發激辯。26歲凶嫌盧曼吉昂(Luigi Mangione)4月首次出庭前,便募得近100萬美元(3,008萬臺幣)。
而川普圈內重要盟友柯克上週三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與觀衆辯論槍枝暴力等熱門議題時遇刺,部分批評者卻爲此慶賀,凸顯了當前惡劣的政治氣候。邁克斯說:「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顯然,槍枝扮演了很大的角色,但政治與文化部落主義的加劇也至關重要,這種情況因選區重劃及黨派初選制度而惡化,而民主及其基本承諾的幻滅感,也同樣助長了這趨勢。」他說,「只要一方認爲,對方道德低劣,加上不信任政治體制能肯定其道德判斷,那政治暴力就可能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