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弦,需常彈常緊
今年6月是第24個全國“安全生產月”,“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查找身邊安全隱患”的主題,如警鐘在耳畔長鳴,再次將安全議題推到公衆視野的聚光燈下。安全,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於時代的浪潮中,始終有着常談常新的深刻意義。
安全,聽上去或許是個耳熟能詳到讓人“審美疲勞”的詞彙。講得多了,它就像反覆播放的老舊唱片,人們難免覺得疲乏,那些苦口婆心強調的注意事項,彷彿成了耳邊單調的嗡嗡聲;聽得多了,安全知識似乎也淪爲了千篇一律的陳詞濫調;而真正要將安全落實到行動上,卻似在荊棘叢中前行,艱難程度超乎想象,久而久之,麻痹心理便如藤蔓般悄然滋生。
安全恰似一個看似堅固實則易碎的精美琉璃,平日裡,它在生活的角落默默散發着微光,或許感受不到它的嬌弱,可一旦稍有疏忽,便如流星劃過夜空,瞬間破碎,帶來的損失如天崩地裂,讓人追悔莫及。
安全月,作爲集中營造安全氛圍的特殊時段,承載着重要使命。它絕不應僅僅被看作是一年中特定時段的一個主題、一場活動、一次應景的走過場。安全的觸角應如細密的蛛網,延伸至各個時段、各個行業、各個季節、各個領域。不同時段有着不同的安全風險,如夜幕降臨,照明不足的道路就像潛伏着危險的迷宮,易引發交通事故;不同行業更是各有各的安全隱患,化工行業的化學品泄漏風險如同沉睡的火山,與建築行業的高空作業危險大相徑庭;季節變化也會帶來別樣挑戰,夏季的高溫似無情的熔爐,易致電力過載,冬季的嚴寒像冷酷的冰霜巨人,可能引發水管爆裂等;而各個領域,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興的互聯網行業,都有其獨特的安全關注點。安全月,是要通過集中的宣傳與活動,如春風化雨般向人們傳達安全的深刻意義,提醒大家安全無小事,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安全實踐活動,讓安全意識如種子般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
然而,儘管道理人人都懂,可現實中安全問題卻如幽靈般時有出現。這警示我們,安全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抓安全更不是一陣風似的應景之舉。
安全,需要方法與智慧。在複雜多變的生產生活場景中,沒有科學合理的方法,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很難有效預防和應對安全問題。例如在消防安全中,不同類型的火災需要不同的滅火方法,若缺乏這方面的智慧,盲目行動,不僅可能無法控制火勢,還會使自身陷入危險的旋渦,如同飛蛾撲火。企業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時,也需要運用智慧,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規則,而不是照搬照抄通用條款,如同削足適履。
安全,還得動真格、有銳氣。對安全隱患絕不能姑息遷就,發現一處,就要堅決整改一處。一些企業爲了追求經濟效益,對安全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安全檢查敷衍了事,這種態度必須糾正。監管部門要有動真格的決心,以銳不可當的氣勢,對違規行爲嚴肅查處,讓企業不敢忽視安全,就像給心存僥倖者戴上“緊箍咒”。在安全問題上,任何僥倖心理都可能如導火索,釀成大禍,只有動真格,才能真正將安全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同時,安全也需要勇氣與魄力。當面臨安全抉擇時,敢於捨棄短期利益,優先保障安全,這需要莫大的勇氣。例如一些老舊廠房、危樓建築、帶病設備等隱患,改造和治理,拆除重建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但如果因懼怕困難而選擇維持現狀,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後果不堪設想。決策者要有這種壯士斷腕的魄力,爲了長遠的安全,果斷做出正確決策,如同在迷霧中堅定地選擇正確的航向。
安全的弦,不能只在安全月緊繃。它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刻都保持警覺。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將安全視爲一種習慣,一種融入血液的本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守護好生命和財產安全。(王軍)
來源:江蘇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