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未來產業澎湃崛起

月壤打磚讓月球建房成爲可能、量子密話密信等“黑科技”走進生活、依託“人造太陽”探索“終極能源”、自研圖像生成大模型秒生逼真視頻……記者連日在安徽採訪,彷彿置身未來,超前、燒腦、科技感強,令人震撼!

作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未來產業在安徽崛起並非偶然。這裡既有科研實力雄厚的先天優勢,更有前瞻探索持續付出的後天努力。

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需要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坐穩“冷板凳”潛心搞科研,孕育出苗壯根深的未來產業。同時,安徽堅持建立健全企業與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協同創新、利益分享機制,強調形成“科學—技術—產業”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安徽加快貫通“政產學研金服用”,打造主體高效協同、要素集聚融通的創新生態,已形成政策引領、資本賦能、企業落地的“黃金閉環”。一大批未來產業相關企業紮根安徽,積極發揮主體作用,成爲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

以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爲代表的安徽量子企業,創新成果涌現。“現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週期被大大壓縮。”中電信量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呂品告訴記者,“這是因爲企業的視角和科學家有所不同,科學家更注重科研成果的首創性,企業則更關注應用,跟着市場走。”目前,該企業推出的量子密話密信等產品,用戶規模將近600萬,服務單位超3000家。

人工智能是未來產業的新“風口”。目前,安徽人工智能產業已集聚人工智能規上企業894家、產業鏈關聯企業1.2萬家。去年,科大訊飛獲近10年人工智能領域首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科大訊飛品牌市場中心副總經理董斌說:“在技術領域,我們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同時,企業通過“AI+教育”“AI+醫療”等強化應用場景創新,爲產業賦能、惠及民生。

“科技創新的着眼點應該是創造經濟效益、提升社會福祉。”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韓軍徽指出,需加快打通實驗室與產業端的通道,讓科技成果加快商業化落地應用。

爲促進未來產業新賽道中的科研成果加速轉化,安徽很多企業都重視“沿途下蛋”,實現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BEST項目部副部長楊慶喜解釋說,“沿途下蛋”就是指在大科學裝置建設運行過程中,會形成一些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把這些成果通過二次開發應用到新領域,實現其產業化。

智象未來(合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梅濤提出,目前的大模型創業需要一手抓技術,一手抓商業化。今年上半年,企業自主研發的HiDream—I1模型,開源24小時內就登頂全球權威榜單,在圖像質量、語義理解、藝術表現三大維度刷新行業紀錄。

佈局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一窩蜂”?安徽的探索和實踐帶給記者很多啓發。頂層設計上,安徽省系統規劃核心技術研發、產業協同、場景落地等方向,印發了《安徽省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在“7+N”領域實行細分賽道“一業一策”。

實踐中,很多地區也根據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進行佈局或創新發展。銅陵精達特種電磁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最早服務於家用冰箱的民營企業,如今是特種電磁線行業的“單項冠軍”企業。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秦兵透露,目前研發的新產品可用於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

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安徽實現未來產業“小樹變大樹”,正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安徽力量、以創新贏得未來。(經濟日報記者 趙登華 段雲鵬 王 霖 李思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