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才會真正有最佳績效!雨果:「定期定額」只是方便被收手續費

股市示意圖。中央社

在股市投資上,常會看到有人推薦應該要ALL IN股市,也看到更多人建議應該要定期定額,因爲一但在股市高點ALL IN所有資金,不幸碰上大跌後,可能要等很多年才能回本。

到底投資股市應該要把手上的閒置資金一次ALL IN,還是應該要設定好定期定額,讓資金分批進場,以取得平均成本呢?我的答案是ALL IN。

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定義這個投資計劃應該是一個至少爲期十年以上的長期投資計劃。

否則ALL IN的績效將會很大機會取決於短期運氣,短期的投資時間也不符合定期定額的目的。

所謂的ALL IN,指的是將目前手上的閒置資金,一次性的投入股市,不刻意分批錯開時間投入市場。

因爲越晚投入市場,能參與市場成長與創造複利的時間會越短。

雖然短期的未來有可能買到更低的價位,但將估算投資結果的時間拉到10年以後,短期內的分批進場成本落差,並不會造成多明顯的差別,除非第一筆資金投入就剛好碰上大幅回跌。

許多人誤會,ALL IN手上的資金,投資成本當下就決定,這筆投資就是一次定生死了。

譬如你在臺股2000年3月高點進場指數ETF,下一次回到接近的位置是2007年10月,若錯過這次,再下一次漲回來是2015年4月。

而事實上,幾乎不會有人一輩子就只會有這一筆投資。

我們ALL IN的是目前手上的閒置資金,下個月或下一季,甚至下一年,我們將會有另一筆閒置資金,這時候還是選擇ALL IN,我們ALL IN的是當時所有的閒置資金,而非這輩子所有的資金。

同樣的,定期定額是很多人採用,也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方式。

設定好每個月扣款2萬元,銀行自動扣款投入股市,執行長期投資,並持續投入資金。

但定期定額並不代表一定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績效,當股市持續上漲,每一筆買入成本也會越來越高。

定期定額的重點並非是要在固定的時間投入固定的金額,這只是一個方便多數受薪階級投資股市的方式,也是一個銀行與投資機構方便向投資人穩定收款(手續費)的投資機制,並非是一個可以獲得最好報酬的投資方式。

如果你的月收入固定,每個月扣完生活花費後最多隻會剩下2萬元資金,或是每個月只有能力存下2萬元,設定每個月扣款2萬元定期定額投資,其實也等於每個月ALL IN你手上的2萬元閒置資金,道理是一樣的。

投資的重點是,早點將手上閒置資金投入股票市場,並做長期持有與等待。

不管這筆資金是1萬塊還是100萬,當下就可以ALL IN市場,不需要刻意等待下跌,或是一定要將資金分成10筆10萬元或20筆5萬元,分成每個月投入。

若你很怕每次ALL IN所有資金,當不幸碰到股市大跌的時候,手上沒有多餘閒置資金可以在低檔進場攤平成本,你需要的並非是保留資金分批進場,因爲你根本不知道大跌會甚麼時候來,真正需要做的是股債配置與執行再平衡。

你應該將手上閒置資金全部投入市場,並做好股債分配,譬如8成的資金買股票,2成的資金買美國公債。

不管股市甚麼時候碰到大跌,可能是1個月後,也可能是3年後,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執行再平衡,將公債的資金挪來買進股票。

公債的資金就是低風險資產,同時又能穩定帶來配息收益,類似現金的概念,但報酬比存款利息高。

當股市意外大跌時,債券資產就是隨可以用來加碼股市的資金來源,不用擔心沒有閒置資金可以在低檔加碼。

若股市沒有大跌,那8成的資金就可以穩穩地賺到股市帶來的投資報酬。

最後總結,定期定額並非是獲得最佳投資績效的方法,只是一個方便多數人執行的投資方式,也方便金融機構穩定每個月收取手續費。

很多人的定期定額,其實就是在執行每個月ALL IN的投資行爲,若還有其他閒置資金,頂多再加一個所謂的不定期不定額。

真正ALL IN的投資方式,也不是100%全部都投入股市,而是要分配好股票與債券的比例。

只要擁有債券,就有隨時加碼股市的底氣,不用擔心沒有多餘資金可以在股市低檔時加碼。

ALL IN並不是一次投入這輩子所有的資金,這種事沒有人辦得到。

真正要做的,應該是「定期 ALL IN」!

◎本文內容已獲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