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AME彭天恩:運動為了吃更多小吃

第二屆500碗評審:彭天恩。圖/彭天恩提供

位在屏東山林間的「AKAME」,是全臺最難訂的餐廳之一。饕客們得先搶訂成功,再不遠千里而來,只爲品嚐傳說中的部落料理。這是主廚彭天恩在偏鄉創造的餐飲奇蹟。

他,是部落的孩子,非科班生,曾在國際名廚江振誠的餐廳工作,找到了「說故事」的方法。回到部落,父親爲他打造一口窯爐,就此開始一步步開創饕客們讚歎的美食新世界。

彭天恩憶當年,「國小三年級開始跟着媽媽學做菜,後來父母忙,就接手了家裡掌廚的工作。專科畢業,到臺南啤酒屋當學徒,當時廚師們都懷疑,專科生會進廚房?總覺得我撐不久。」當時自己也沒想到,一進廚房就愛上了,自此決定方向。

彭天恩形容,走進廚房有滿足感,覺得開心幸福,因此願意一頭埋入,不斷學習。但過程中他也產生懷疑,「原住民菜到底是什麼?」當時,大家所談的都是國外的菜,臺灣食材還未受重視,Local的東西沒有價值。他想發聲,「但是,要怎麼樣大家才肯聽我說話?」

跟着江振誠學 重新發掘自己

於是,他來到江振誠的餐廳,從見習生做起。三個月後,他認爲所學還不夠,轉正職,學做菜,也學習說故事的方法。「最大的衝擊是來自不同國籍的廚師們,對一樣的食材、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員工餐廳每個人也都勇於展現自己的家鄉風味。我發現,當時的我害怕表現、太在意別人的想法,卻忘記了最原本的自己」,「我可以試着用自己的方式,別人不喜歡也沒關係」。他像打通了任督二脈,決心回到部落。

彭天恩說,回來反而清楚了。他倒過來,讓遊客走進部落,他也不求自己發聲,而是讓饕客看到部落生活、感受部落文化,再主動來提問。「一直說,反而讓人有壓迫感,而且,部落就在這裡,何必一直說?」

回到部落做菜 一躍名流寵兒

回到部落的魯凱族,身心靈完全放鬆了,菜餚也做得輕鬆又美味,當然其中不乏部落的香料、食材。只有20個席位的餐廳,一躍成爲最難訂位餐廳之一,在聯合報系旗下500輯的「500盤評選」活動中,榮獲九個盤子殊榮,得到衆美食饕客如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美食家許心怡、Studio A創辦人蔣雅淇等人推薦。

彭天恩希望饕客遠道而來,可以更深入的體驗部落,欣賞美景,繼AKAME後,他又開了只做白天的Mathariri,空間很大,但只有22席。他說,忙着兩家餐廳,唯二的休閒就是運動跟吃,「我運動,是爲了想要吃更多」。

小吃融合生活 他的日常10碗

之於日常美食,只有小吃。「我覺得小吃就是在很輕鬆的環境下享用,味道直接,空間溫馨,吃得開心,不用想太多。」而他的10碗推薦,都在生活周邊,有些一吃就是七、八年,有些則是兒時的回憶,「小時候爸爸常帶我們去吃冰,水果冰也成爲美好記憶」。「兒時部落也有外省人,常吃的煎包滋味,也成爲推薦的一碗」。

Akame是魯凱語「烤」的意思,端上桌的野菜、乳鴿、鵝、鴨、黃牛跟海釣魚類,都是直火燒烤。而他喜愛的小吃,也多半帶點菸薰風味,就像田地剛燒過雜草的煙塵氣,這是家的味道。推薦「大社牛肉麪」的湯底就帶點迷人的柴燒香氣,即使在另一個村莊,他也願意專程去吃一碗。「光華鴨肉」也最愛煙燻味,生意好,賣完就收攤,彭天恩笑說,「這家店生意太好,現場有什麼就吃什麼,不會強求」,這也是他認爲小吃最可愛的地方,「過程很輕鬆」。

自己做料理,當然也特別重視餐廳的選材與做工,推薦的每一碗除了好吃,「重細節」也是入選理由。像是「一碗豆腐」,「他們有多種豆腐,搭配的泡菜、醬料,細節都到位,所以我通常一次四、五種全叫上桌」。「永和豆漿大王」也是從食材處理到鍋煎的種種小細節都完美,還因時常光顧而成了朋友。

彭天恩愛吃,也吃得專情。「這些店就是我的美食地圖,想到就能去吃,味道也都能掌握。」因此,一吃多年,每次也不忘多點幾道,「因爲食量大,所以非運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