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攻微菌藥物 開啓臺廠新商
精準醫療最後一塊拼圖 聚焦「活的」藥物
人體微生物的基因體數量,高出人類基因百倍,堪稱精準醫療最後一塊拼圖。由於人體微生物有很強的「地域性」,帶給臺灣產業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科學家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解碼基因體,發現人類約有2.5萬個基因,但是身上的微生物基因數竟高達300萬;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這些高出百倍的基因與相關分子,有助於藥物開發速度、範圍與治療效果。「微生物菌叢研究的本身,結合非常多AI,是臺灣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臺灣微菌聯盟理事長吳俊穎非常有信心。
人體存在的微生物,包含細菌、病毒、真菌等等,尤以腸道菌最多,數量可能多達百兆之譜。現代醫學認爲腸道菌是人體最大的「動態內分泌」器官,想得到的疾病,多達7、8成都與腸道菌有關,也使得釐清腸道菌與致病機轉的研究,大行其道。
20世紀兩波的藥物革命,分別是小分子藥物以及大分子藥物,現在進行式的第3波藥物革命,則是所謂「活的」藥物,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治療」。不過,活菌的微生物治療,竄起的速度加快了!
臺灣在2018年9月公告施行《特管辦法》,准許醫療院所執行特定的細胞治療,興起一波細胞治療產業熱潮;較少人注意到,微生物療法也在同一時間跨入新的紀元。當年,《特管辦法》中,同步准許醫院針對特定疾病,執行「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
新革命 活菌治療加速崛起
用白話來說,就是收集健康捐贈者的糞便,萃取出腸道的微生物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系統;透過這種方式恢復腸道生態的平衡。
《財訊》雙週刊指出,微生物業界因此稱2019年爲「臺灣微菌叢植入治療元年」,這種基於微生物的「活菌生藥」研究,自此加快速度。
其實,臺灣在2017年就成立了臺灣微菌聯盟,說服衛福部將微菌叢植入當成新的治療,促成後來納入《特管辦法》,臺灣因此成爲亞太地區第一個做這類臨牀治療的國家。2020年國科會開始啓動國家的積極計劃,2023年結合陽明交大、臺大、長庚等機構,「國家人體微菌核心設施」正式成立,提供了產學界從科研到臨牀的支持。
腸道微菌專家臺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強調:「腸道菌是精準醫療的最後一塊拼圖。」對此,吳俊穎解釋說,過去科研界集中研究人類的基因與衍生物,然而對各種治療的反應,基因體大概只能解釋一成;現在分析工具可以擴展到身上所有的微菌叢,有助於解釋其他的9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