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體的商業敘事遠比技術精彩
2025年過半,AI Agent(智能體)正在大躍進。
今年來,基本上每個月甚至每天,都有不同行業或企業推出新的智能體產品。
最近有兩個事情值得關注,一是百度文心智能體平臺與小米應用商店達成深度合作,上線"AI智能體專區",實現智能體與應用市場首次打通;另一個是榮耀最新發布的衆多AI終端新品,全部搭載榮耀YOYO智能體,而合作方是阿里。這也意味着,AI智能體已經逐漸步入入口和生態的全面爭奪。
事實上,隨着大模型技術的躍遷與算力資源的增強,智能體在海內外市場迎來爆發式發展浪潮。微軟、谷歌、Zoom、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加碼佈局,推動智能體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前線,覆蓋內容創作、客服、手機助手、辦公自動化、軟件開發、教育培訓、金融諮詢、工業製造等多個垂直領域。
AI智能體最大的特點,在於能夠自主感知、規劃和反思,完成複雜任務,從被動工具轉變爲主動執行者,而在形態上,可以是軟件、硬件或一個系統,具備自主性、適應性和交互能力。
那麼,科技大廠對AI智能體是如何佈局的?目前的市場發展現狀如何?其中又有哪些難點?AI智能體的出現和持續滲透,對商業生態會有什麼衝擊和變革?
1、從開發平臺到超級應用,大廠爭搶智能體入口
AI智能體,正在成爲全球科技大廠押注的重點。
一方面,多家雲廠商推出了面向企業的智能體開發平臺,如阿里的AgentScope、字節跳動的扣子、百度的千帆AppBuilder以及騰訊元器等,以構建新的AI生態;另一方面,這些大廠也在開發智能體的超級應用,並且將智能體融入各自的業務體系中,實現功能體驗的升級以及對外賦能,爭搶新一輪應用入口。
比如百度,去年以來多次公佈AI的進展,而智能體是反覆提到的關鍵詞。李彥宏此前就表示,智能體是他最看好的AI原生應用發展方向,相當於PC時代的網站和自媒體時代的賬號,未來將會有數以百萬量級的智能體出現,形成龐大的智能體生態。
目前,百度已將智能體應用到移動生態的各個場景,包括百度新搜索、百度文庫、百度電商、文小言等產品。其中,以文心智能體爲代表,已經吸引了15萬家企業和80萬名開發者參與。今年4月,百度還發布了多智能體協作App"心響",其定位於一站式解決用戶複雜問題的"通用超級智能體",目前在安卓端與iOS都可使用。
阿里今年也將AI智能體重點放在了To C領域,基於通義千問大模型,包括高德、飛豬、夸克等多個互聯網平臺業務都推出了智能體,形成覆蓋多個生活服務場景的垂直Agent矩陣,擁有API、MCP、Agent等多種對外服務接口。
騰訊的智能體開發平臺在多個行業落地的同時,馬化騰還在今年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提到,可以圍繞微信生態打造一個差異化的智能體AI,它與微信生態系統的獨特組成部分相連接,包括社交圖譜、通信和社區能力、內容生態系統(如公衆號和視頻號),以及微信內數百萬個小程序。
國外方面,谷歌在今年舉行的年度I/O開發者大會上,重磅推出了AI智能體、Gemini 2.5 Pro深度思考模型,Veo 3視頻模型首次實現音畫同步,搜索業務全面接入AI。其中在AI智能體方面,谷歌正在將智能代理能力整合到全線產品中,包括Chrome瀏覽器、搜索引擎和Gemini應用等。Open AI也陸續發佈了Operator、雲端AI編程等智能體。
可以說,AI智能體已經有一定的入口形態。第一類是像OpenAI的GPT,包括智譜的AutoGLM這樣的原生大模型作爲入口,來做一些執行和操作。第二類是互聯網大廠已有的super APP,比如微信、支付寶的嵌入式入口,以及更多垂類智能體。還有一個新的入口就是操作系統和智能終端的結合,比如AI手機、智能耳機或者智能眼鏡等硬件體系。
東吳證券的研報指出,AI智能體通過"決策(LLM)+記憶+規劃+工具"構建智能閉環,正逐步重塑終端交互中樞,成爲新一代超級入口核心。其發展沿着"數字助理型"與"具身/社會型"兩條技術路徑演化,並加速落地於PC、手機與可穿戴設備等多元終端。各大廠商圍繞端側部署與雲端協同展開技術佈局,推動智能體從功能演示走向系統集成。手機、PC等終端正採用"端優先"策略強化本地推理能力,而可穿戴設備則通過"端-近端-雲"架構解決算力瓶頸,構建多模態數據驅動的個性化體驗閉環。
根據Gartner測算,2024年僅約1%的企業軟件內置AI智能體功能,但到2028年,這一比例有望飆升至33%,屆時約15%的日常業務決策將可由AI自動完成。高盛預測,到2030年,AI智能體將創造約7萬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其中相當一部分來源於效率提升。
對於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近期也表示,在6G應用中,智能體有着廣泛的前景,例如,在人與機器人的互動場景中,智能體可賦能機器人,使其成爲具身智能的代表。並且,未來真正發揮作用的將是多個智能體之間的羣智協作,全息通信、腦機接口、虛擬現實等沉浸式交互應用更依賴智能體協作來實現。
2、安全合規下智能體的發展難點
智能體的爆發和走量,不僅解決了人工智能在落地應用方面的難題,也有效突破了大模型"有腦無手"的瓶頸,真正能夠走入現實生活,實現更廣泛的互動和功能擴展。
但客觀來看,多數智能體的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侷限在爲大語言模型添加基礎的規劃能力和工具調用(或者說函數調用)功能,使其能夠將複雜任務分解爲較小的、可執行的步驟。智能體可以實現數據分析、趨勢預測和一定程度的工作流程自動化,在簡單場景中可以選擇正確的工具完成任務,但面對更復雜、更個性化的場景,技術成熟度仍顯不足,尤其是缺乏原創性、顛覆性的技術突破,還面臨着一定的困難和挑戰。
一是安全合規下的幻覺累加和數據泄露問題。AI Agent往往基於大語言模型(LLM)構建,而大模型存在"幻覺"問題,即生成內容時缺乏事實依據,可能輸出不真實或錯誤的信息。在智能體鏈式調用中,若某一環節產生錯誤,其結果會被後續步驟繼續引用,導致錯誤在任務鏈條中被不斷放大,造成"幻覺累加"。這對依賴高度準確性的場景(如金融報告生成、合同審覈、醫學問診等)構成嚴重挑戰。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最近發佈的《智能體體檢報告》中調查顯示,有67.4%的業內受訪者認爲智能體的安全合規問題"非常重要",其中的AI幻覺與錯誤決策、數據泄露、有害內容輸出是行業最普遍關心的三個安全合規問題。
二是如何解決智能體的工具調用與場景適應能力。當前智能體雖具備調用外部工具(API、插件、數據庫等)的能力,但在多個工具的組合調度、異常處理、上下文狀態保持等方面缺乏"智能"。智能體缺乏"執行記憶",在面對狀態變化或非預期中斷時難以自我恢復,也難以應對"動態交互"場景,這大大限制了其在流程複雜的企業級應用中的穩定性和魯棒性。
另外,儘管預訓練大模型具備強大的語言生成能力,但智能體在陌生任務上的泛化能力仍有限。當前大多數Agent仍屬於"精調+特定場景設定"下的窄域應用,難以跨任務、跨領域靈活遷移。尤其在面對非結構化問題、模糊需求和多目標優化時,與業務流程深度融合難度大,且存在可解釋性問題,導致在關鍵領域的應用受到限制,因此智能體仍需依賴大量人工干預和工程支持。
三是大規模使用下,如何實現智能體的技術生態與協作標準化問題。AI智能體要擴大市場滲透,就需要進行規模化落地以及提升跨場景協同能力,但這其中,技術生態與協作標準化問題將會是關鍵。但當前協議標準"多強混戰",比如模型上下文協議(MCP)、智能體通信協議(ACP)、智能體到智能體協議(A2A)、智能體網絡協議(ANP)等,不同的智能體通常由不同的架構、協議和技術棧構建,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導致系統之間難以直接交互,協同效率未能有效提升。
今年4月,谷歌宣佈開源首個標準智能體交互協議A2A,允許不同框架、供應商開發的智能體實現無縫通信與協作,希望藉此打破企業間智能體的交互壁壘,實現跨平臺、多模態的協作。6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智能體技術和應用研究報告(2025年)》也提到,隨着多智能體系統正逐步成爲構建智能生態的重要支撐形態,以MCP、 A2A等爲代表的大模型和智能體通信協議,爲信息孤島和通信兼容性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技術解決方案,降低了智能體系統集成複雜性,進一步拓寬了智能體能力邊界。
3、AI智能體引發的商業生態變革
科技大廠們競逐智能體,無疑是看重其背後的商業價值。
亞馬遜雲科技CEO Matt Garman此前指出,Al智能體有機會成爲亞馬遜雲科技下一個數十億美元規模的業務。而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全球AI智能體市場規模預計從2025年的76.3億美元飆升至2030年的503.1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45.8%,遠超AI整體市場35.9%的增速。
但對企業來說,除了預期的業務營收和新的技術敘事外,智能體在商業生態上引發的系列變革也更應值得關注。
其一是商業生態所帶來的迭代,會衝擊中心化的平臺型結構。正如App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入口,國內的人口紅利催生出微信、淘寶、支付寶、滴滴、攜程等超級App,每個垂直行業的頭部App,其核心價值已從單一功能工具演變爲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平臺",成爲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空間的關鍵樞紐。那麼在AI時代,智能體有望率先成爲其中的重要入口。
衆所周知,智能體的核心在於自主性和規劃能力,在邏輯推理、工具調用和執行任務等能力方面會變得更加主動和智能,並且能夠根據用戶的行爲、偏好和上下文來預測需求,更高效主動提供相關的信息或服務,而且可以進行實現跨應用、跨平臺無縫對接,無需經過不斷的切換和跳轉。比如,當AI手機發展成熟之後,現有的App可能會發展爲"一個一個的服務",智能助手作爲用戶的"AI代理",在接到語音指令後,將會進行決策,並對各種應用的服務能力進行自動篩查、執行。
這種使用行爲的變化,會帶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當超級智能體誕生後,我們的手機是否還需要裝載那麼多App;二是那些大的頭部App可能出於某些原因獨自發展智能體,但是一些腰部App,通過接入超級智能體能夠帶來更多商業的機會。當然,智能體要實現各種服務的連接,確實也取決於各軟件之間的互聯互通,這其中就涉及到不同軟件的調用授權,這也會是未來最大的難點。
其二是商業模式和營收結構的變化。廣告和電商是互聯網行業兩大最主流的商業變現模式,對淘天、京東和拼多多等這樣電商平臺來說,來自客戶管理服務這樣的廣告費用,也是其重要收入來源。但是,如果用戶將信息獲取、購物任務等交給AI智能體,這一主流商業模式可能會失效。
因爲對AI來說,其檢索與篩選能力遠超人類,商品位於搜索結果第一頁還是最後一頁,對它來說差異不大。屆時,商家再也無需爲醒目位置支付溢價,拍賣式廣告位的價值將大幅縮水。同樣,千人千面"可能感興趣"的推薦算法,也會遇到同樣的挑戰。像智能體可作爲個人助手,用戶只需提出需求,它便能跨App、跨平臺快速檢索並整合所需內容。由此,信息獲取邏輯將從"你推給我看"轉向"AI找給我看"。用戶不再被侷限在單一App的"信息繭房",而依賴推薦算法攫取注意力並進行商業化"收割"的模式,也可能走向終結。
與此同時,隨着端側AI引入,訂閱變現這種商業模式也會趁勢興起,這會讓一些終端廠商,從一次性銷售走向"硬件+服務"並重,帶動雲推理、模型部署等產業鏈環節需求增長,具備高訂閱貢獻與留存率的廠商有望獲得互聯網估值溢價。
AI智能體對一些公司來說,會是一把雙刃劍,有的需要"革自己的命",走出現有的舒適區,比如AI對搜索、廣告的顛覆,有的會對業務實現重構升級,比如電商、金融等行業,但商業世界本身也是複雜多變的,唯有應對變化才能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