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詐騙太逼真!青少年難辨別 教團籲教育部列入課綱
AI生成內容與詐騙變化快速,國教盟呼籲教育部,儘速把查覈防詐納入課綱。(國教盟提供/林縉明臺北傳真)
AI生成內容與詐騙變化極快,「2025年臺灣青少年最關心的十大議題」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對網路資訊如何「分辨、查覈、防詐」成爲最迫切需求。國教行動聯青年部主張,教育部應透過列入課綱、師資增能、設置教材資源平臺,迴應學生迫切需求。
警政署統計,2024年未滿18歲遭網路詐騙達2346人,較2016年863人增加近3倍。家扶調查1.5萬名9至18歲青少年,網路詐欺犯罪增加44.76%,兒少受害數激增近88.68%,近4成遇詐騙,20.3%蒙受金錢或個資損失,近3成不求助。數據顯示青少年在資訊真僞判斷與自我保護不足,突顯媒體素養教育的急迫性。
國教盟青年部資訊總務長劉啓立指出,生成式AI影片技術快速進化,像OpenAI最新的 Sora 2 模型,已能生成近乎真實的多鏡頭動態畫面,使辨識假影片變得愈來愈困難。AI被濫用於詐騙、深僞與不當影像風險大增,現行法律與審查機制尚未跟上。劉啓立強調,未來AI詐騙將成爲常態,媒體識讀與數位素養教育將是社會安全的最後防線。
康寧高中五專部學生林沛辰表示,自己曾在社羣上遭到假消息攻擊,貼文充滿捏造內容卻被大量轉傳,導致同學誤信、疏離。他表示,那次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假消息的破壞力,也意識到學生對於如何分辨訊息真假是輕忽的,若學生能學會查證與思考,就不會再有人被假消息傷害。
國教盟青年部執行長李雨函表示,社羣演算法爲了流量推送聳動內容、擴大同溫層,讓青少年更易暴露於陰謀論與仇恨訊息。缺乏媒體素養知能的學生,常成爲假訊息的受害者甚至擴散者。
國教盟青年部建議,教育部將「媒體識讀」列入課程綱要應融入議題,修訂課綱與進度指引,於國小、國中、高中明確規範媒體素養的課程時數與學習檢核指標。同時,將媒體素養研習納入在職進修學分與補助,並與事實查覈中心、新聞媒體、心理師團體合作,提供模組化教案與實作研習,強化教師實作帶領能力。
另外,建立全國媒體素養教材資料庫,開放公民團體共同策劃並定期更新;內容涵蓋教案、評量樣卷、家長與學生自學資源,確保與時俱進。
教育部迴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已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爲核心素養,作爲課程發展主軸,相關學習內容均融入社會、科技等相關領域實施,提供教師設計媒體素養課程設計參考,國教署於113年訂定「中小學媒體素養教學參考指引」,以「近用、分析、創造、反思、行動」等5大面向,提供分學習階段課程規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