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再進化!陽明交大研發神經形態運算 更聰明、更省電
AI協助醫學影像診斷 (AI 生成之示意圖,非實物照片)。(陽明交大提供)
人工智慧已逐漸融入人們生活所需,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在《Nano Letters》期刊發表論文「基於無場翻轉自旋軌道矩裝置的神經形態運算」,成功開發出模仿人腦運作的超低功耗神經形態計算技術,這項技術不僅將能應用於自動駕駛能精確識別路況,更能用於醫療系統能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診斷,爲未來AI運算提供更節能的解決方案。
研究團隊由陽明交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曾院介副院長指導,第一作者爲該院與印度理工學院雙聯博士學位學生杜傑世(Durgesh Kumar Ojha)。團隊運用特殊設計的磁性材料異質結構(W/Pt/Co/NiO/Pt),首次實現無需外部磁場即可驅動的自旋電子裝置,突破傳統自旋軌道矩磁記憶體需要外加磁場的限制。
研究指導教授曾院介。(陽明交大提供)
論文第一作者杜傑世 (Durgesh Kumar Ojha)。(陽明交大提供)
這項創新技術透過鎳氧化物層中的反鐵磁序增強系統穩定性,使裝置在切換狀態時的能耗降至極低。杜傑世攜手團隊成員黃鬱馨,進一步將此技術應用於人工神經網路設計,成功開發出三層神經網路結構,在手寫數字與服裝類別等圖像識別測試中展現高準確度。
論及這項研發成果對人類社會的重要貢獻在於,此技術大幅降低AI運算的能源消耗,有助於發展更環保的智慧裝置。在自動駕駛、醫療診斷和智慧監控等領域,這種低功耗高效能的神經形態計算技術可提供更快速準確的處理能力,推動永續智慧生活的實現。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作者杜傑世在求學期間曾因家庭因素中斷學業返回印度繼承父職,後重返臺灣完成學業。他表示希望畢業後能留在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爲臺灣科技創新貢獻心力。
研究團隊強調,隨着AI應用日益普及,低功耗運算將成爲未來電子裝置的關鍵目標。這項突破性研究爲神經形態運算提供嶄新方向,有望推動新一代智慧裝置的發展,爲人類社會帶來更智能、更節能的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