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雲崛起!市場忽視了微軟的壓力,也低估了亞馬遜的潛力?
微軟市值一舉突破4萬億美元,似乎讓亞馬遜在AI競賽中的光芒變得暗淡。但在人工智能驅動的雲競賽中,投資者的目光或許需要從增長速度轉向更深層次的盈利結構。
人工智能雲競賽不僅是技術和增長的較量,更是一場對科技巨頭盈利模式的重塑。TheInformation最新的分析文章指出,在這場競賽中,微軟和谷歌正面臨雲業務擴張帶來的利潤率壓力,而這恰恰是亞馬遜提升整體盈利能力的機會,市場對此的認知似乎存在偏差。
在最新財報季中,微軟和谷歌均公佈了加速增長的雲業務數據。相比之下,亞馬遜雲服務(AWS)當季17%的增長率顯得平淡,但其業務結構卻揭示了不同的故事。AWS的盈利能力遠超其核心電商業務,這意味着雲業務的每一次增長,都在結構性地優化亞馬遜的整體利潤。
高增長的代價:微軟與谷歌的“甜蜜煩惱”
對於微軟和谷歌而言,雲業務的強勁增長是一把雙刃劍。
根據最新季度數據,微軟的“智能雲”部門利潤率爲40.6%,而其包含商業軟件的“生產力與業務流程”部門利潤率則高達57.4%。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谷歌身上,其雲業務利潤率爲20.7%,遠低於其以廣告業務爲主的“谷歌服務”部門40%的利潤率。
問題在於,兩家公司利潤率較低的雲業務,其增長速度卻遠超高利潤的核心業務。數據顯示,微軟雲業務當季增長26%,遠高於軟件業務16%的增速;谷歌雲業務增長32%,也遠超其服務部門12%的增速。
分析認爲,隨着AI進一步推動企業向雲端遷移,這一“增長不平衡”的趨勢將愈發明顯。長期來看,這意味着兩家公司的整體利潤率可能會被不斷壯大的雲業務“稀釋”,逐步向其雲業務的利潤率水平靠攏。此外,AI新產品是否會侵蝕微軟利潤豐厚的企業軟件和谷歌的搜索廣告業務,也是一個潛在風險。
亞馬遜潛力被低估了?雲業務或成利潤引擎
亞馬遜的情況則完全相反。其雲業務AWS是公司利潤的核心引擎。在最近一個季度,AWS的營業利潤率高達33%,而其龐大的電商業務利潤率僅爲6.6%。
歷史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從2017年到2024年,隨着AWS在亞馬遜總收入中的佔比從9.8%上升至17%,公司的整體營業利潤率也從2.3%躍升至10.7%。雲業務的擴張,是亞馬遜盈利能力實現飛躍的關鍵驅動力。
儘管市場對AWS當季17%的增長率感到擔憂,但有跡象表明其增長可能即將提速。據New Street Research分析師Dan Salmon在一份報告中指出,AWS的積壓業務(即客戶承諾的未來訂單)在該季度大幅增長了25%,這是衡量未來收入的有力指標。
當然,所有云服務商都面臨着共同的挑戰:爲支持AI而進行的鉅額資本支出將推高折舊費用,從而對雲業務自身的利潤率構成壓力。但核心問題在於業務組合的長期演變。對於谷歌,市場似乎已經意識到了利潤率風險,其股價表現已落後於Meta等廣告業同行。然而,從微軟股票的溢價估值來看,投資者似乎選擇性地忽視了同樣的風險。
而對於亞馬遜而言,市場可能過度關注其當前的增長數據,而低估了其業務儲備所預示的未來潛力和其獨特的利潤增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