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學程聯盟 僅4至6成學生修畢
「臺灣大專校院人工智慧學程聯盟」修課人數一年來未臻理想。據瞭解,有學校傳出學生修讀完一門課程,就會頒發一千元以茲獎勵,以此類推。對此,教育團體和學界多認爲不妥。圖爲現正在臺北世貿一館舉行AI WAVE SHOW,聚焦AI生態系鏈結與百工百業應用。記者林俊良/攝影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去年八月開始推動「臺灣大專校院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一一三學年第一學期共有廿五校參與,推出五門課程,不過根據審計部統計,五門課修課人次合計兩千多人次,但實際能夠修完課程並取得學分者,僅有四至六成。教團直言,聯盟學校專業橫跨各領域、學生程度不一,未因材施教,導致推行成效差。
根據審計部統計,TAICA一一三學年第一學期共推出五門課、開放五千三百個名額,供廿五校學生修讀,每一門課的修課人次,介於三二二人至五九○人次間,合計達二四六五人次,但實際修完課程,取得學分者,則介於一九○人次和三六八人次間。審計部也爲此要求教育部,瞭解學生未完成課程的原因,持續精進。
成大教務長沈聖智觀察,由於是線上課程,聯盟開課教師無法配合學生程度停下來解惑,「通常就是一直教下去。」學生雖然可事後回頭聽非同步課程,但只要觀念卡住,聽不懂就是不懂,直接出現的狀況就是退課,僅四至六成學生取得學分,也在意料中。
沈聖智說,盟校學生也可能誤認課程是通識課,上課就會過,但實際上多是以培育高級工程師爲目標。此外,聯盟擴大後,學生需求、期待各異,應針對不同背景學生設計適合的應用學程、協助跨域;再者,聯盟課程多,也應該給予各校行政支援。
中原大學教務長皮世明也表示,聯盟開課教師都是頂大老師,多依照原來的步調教學,不太會去考慮聯盟校間的程度差異,加上部分課程難度又是研究所標準,學生通過率可想而知。
皮世明也說,聯盟狀態是上頭要績效、下面執行端要品質,變成是目標遠大、執行困難。實際上,不同等級的學校,應要有不一樣的目標,協助投入不同程度的資源。
升學輔導平臺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則說,聯盟學校專業橫跨各領域、學生程度不一,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道理,怎麼會覺得頂大開線上課程大家都會買單。再者,課程偏向理工人才專業課,想做專業又要搞聯盟沖人數,豈不是和目標相左。截至截稿前教育部無迴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