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半吊子」最容易被取代》蔡宗翰:與其逼孩子讀理工 父母不如做這1件事
照片提供:未來親子
AI時代到來,愈來愈多人相信「文組無用論」,真的只有讀資訊等理工相關科系,纔有前途嗎?
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蔡宗翰表示,如今企業需要的,是懂AI、又懂特定專業領域的「T型人才」,無論讀什麼科系,都需要雙軌並進,一方面要深耕自身專業,另一方面要勇敢跨域。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AI應用的場景非常多,無論要將AI用在哪一個領域,勢必都得用到該領域的專業,「而且,既然AI就是要『被人所用』,要讓output符合人類的喜好,那誰比較懂人呢?文組學生在這時候是很有優勢的。」
蔡宗翰分享,他在教課的過程中,就發現人文學科的學生,確實比資工本科生更能善用AI;他也預期,在未來的職場上,資訊工程師跟各領域人才合作、運用AI的情況必定愈來愈普遍,跨域人才將成爲職場新寵。
熱愛文史與寫作,被譽爲「AI界李白」
蔡宗翰是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也是國科會TAIDE專案共同主持人,負責建置臺灣本土的大型語言模型。
在資工圈地位崇高的他,對人文領域亦極有興趣,不僅擔任臺灣數位人文學會理事長,還是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臺大語言所的合聘教授。因爲熱愛寫作,蔡宗翰被粉絲暱稱爲「AI界李白」,還出過《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寫給小學生看的AI課》等書,希望培育更多AI原住民。
日前,蔡宗翰出席2025未來教育國際論壇,以「AI驅動下的未來人才:深耕專業與擁抱跨域的雙軌途徑」發表專題演講,強調AI時代更應打破學科界線,培養複合型人才。
自身專業要夠深夠強,纔不會被AI取代
近日正逢大學申請入學放榜,資訊等理工相關科系持續熱門,蔡宗翰坦言,現在有AI幫忙,每個人的學習歷程都寫得很好,大家都從小學開始學Scratch、國中開始學Python、高中開始學AI…彷彿人人都是資訊界的明日之星。
「但大家真的喜歡資訊嗎?這不難分辨,只要你問他,寫過最長的程式是幾行?如果答案在一千行以下,這表示他可能沒有很熱衷寫程式,只是爲了交作業;像我自己,在大一的第一個程式作業就寫超過一千行,我是真的很喜歡、有興趣。」
人人都要試着用AI、學AI,但並非人人都要擠資工系,蔡宗翰說,千萬別忘了,AI也會寫程式,而在AI時代,無論在什麼領域,「半吊子的人」都最容易被取代的,自身專業一定要夠好、夠強,才能不被AI取代,進而善用AI。
與其跟風,不如找到真心喜歡的專業領域
想紮實學好一門技術或知識,大前提是有興趣,「你『喜歡』某個領域,跟『因爲考上就去念』,這差距是很大的,如果你還是學生,我真心建議,在尋找專業方向時,最好到『叫你別做,你會生氣,會想跟父母翻臉』的程度。」
至於父母,與其逼孩子讀熱門科系,不如去看孩子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去欣賞、鼓勵孩子。蔡宗翰直言,臺灣每年的學測考生,約有12萬、13萬人,真的不要變成所有人都擠去相同的地方,然後都不怎麼樣,都一樣的普通。
「臺灣的教育現況,是會考、會算分的東西,大家纔讀,而我們在訓練AI時,只要超過給AI的資料範圍,它就不會回答,如果我們的教育也是『超出範圍就不會』,那是不是很危險呢?」
未來人才要像將軍般「帶着AI去打仗」
蔡宗翰點出,大家太習慣被分數驅動學習了,但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碰到的大多都是未知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問題、創新思考的能力,只會「範圍內」的東西,以後有很大的機會只能當「社畜」,也可能被AI取代。
另一個思考角度是,如果孩子在12歲到18歲時,多數的精力都在「考試範圍」,那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我們能跳脫出來,讓孩子有機會找到真正的專長嗎?我真的很希望,別再關在教室裡面比成績了,而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方之霸,讓每個人在自己的專業中,都是領袖、是將軍,能帶着AI去打仗。」
他強調,即便專業不是資工,在AI時代也有很多可能性,以前跨域的技術門檻很大,現在已經低很多了;他也直言,在臺灣,理工跟人文就好像水跟火,總是不相容,其實國際上並非如此。
理工跟人文,充滿跨界合作的可能
蔡宗翰在教學第一線就一直在做跨域實踐,比方說,他在臺大開設「數位人文技術與應用專題課程」,帶領學生動手打造文史領域的專門模型,參與學生來自歷史系、外文系、生傳系、語言所、資工所等等。
在課程中,文史背景的學生貢獻專業知識、提供資料,資工系助教則協助模型訓練,「成果都很有意思,例如有學生做了一套『古人別名查詢模型』,使用者輸入『李白』,AI就輸出『太白、詩仙、青蓮居士』等等。」
也有學生做了「代名詞消解模型」,例如輸入「王陽明,其少也好學」,AI就會輸出「王陽明,王陽明少也好學」。
文科生也能成爲AI生態系的成員
蔡宗翰強調,在教課的過程中,發現人文科系的學生還比資工系的更善用AI,「因爲AI就是要『被人所用』,要讓output符合人類的喜好,那誰比較懂人呢?當然是文科生。」
而且,文學院的學生,學會了Python,可以做資料處理、呼叫LLM(Large Language Model,大型語言模型)就可以成爲AI生態系的一員,蔡宗翰透露,目前修課學生中,已經有五個人在他的計劃中實習。
這門課程並非蔡宗翰首度結合人文與AI。他分享,自己從小就很嚮往科技,喜歡看科技雜誌,但同時也對文史有興趣,最迷金庸,甚至還看過二十四史;長大後,便運用了AI專業,投入明清史料的數位化與分析,連結專業與興趣。
創新的起點是問「爲什麼」與「能不能」
「跨域的驅動力是好奇心,我學歷史,是因爲想知道技術能解決什麼歷史難題,也在過程中發現,創新的起點,是問自己『爲什麼』與『能不能』。」
當然,專業還是根本,如果沒有紮實技術,跨域只能停留在表面;專業纔是跨界的底氣,用AI也要你夠專業,才知道AI給的東西有沒有錯、從何改起。
蔡宗翰認爲,專業加跨域,能讓AI不只停留在技術,而是可以進一步改變人類生活,而對個人來說,則能主導有價值、有影響力的創新專案。
跨域成功的條件,除了要打好專業基本功,還要主動學「第二種語言」,瞭解另一個領域的思維模式,並且能接受不同領域的挑戰與批評。
打破學科疆界,複合型人才將成新寵
他觀察,如今多數學生只專研單一領域,但業界需要的,是打破學科疆界的複合型人才,教育者們應該鼓勵學生多元學習、跨系選修,多提供實作型跨域課程與機會。
至於學生們,別隻在舒適圈裡,至少要有一項能拿得出手的專業,並勇敢接受跨域挑戰。
「AI技術更新的速度太快了,持續學習將成爲常態,深耕專業,擁抱跨域,就能成爲在AI時代創造新價值的人。」蔡宗翰強調。
延伸閱讀:
鄉下囡仔變身學霸,成臺灣半導體業關鍵人物》史欽泰:童年這些事,影響我一生
當文藝少女變成公務員+三個男孩的媽》作家李夏蘋:我希望孩子相信自己是被愛的,勇敢做自己
想考高分,讀書不能只「用看的」!國英數社自各科名師親授,這樣複習最有效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