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一出,Plus退場:蘋果第四款iPhone,能翻身嗎?

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是蘋果產品週期的鐵律。每當這種時間點臨近,就像年輪悄悄轉過,又是一場屬於消費電子的高燃時刻。北京時間 9 月 10 日凌晨 1 點,蘋果將舉行 2025 秋季發佈會,主題是「Awe dropping」,中文文案翻譯爲"前方高燃"。

這場發佈會最大的看點,不止於 iPhone 17 系列"例行升級"的 ProMotion 屏、鈦合金中框、Camera Bar 模組,也不在於 Pro Max 上那顆更大的主攝,而是藏在產品矩陣裡那個最容易被忽略的位置:Air,一款徹頭徹尾的"第四款 iPhone",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燈下。

從 mini 到 Plus,蘋果已經兩次嘗試在標準版和 Pro 之間,塞入一款補位機型——都未如願。而這一次,被知名記者馬克·古爾曼稱爲"最引人注目的新品",那臺只有 5.5 毫米厚、重量僅 145 克的 iPhone 17 Air,被蘋果視爲打開輕薄需求的關鍵鑰匙,也可能成爲蘋果在硬件差異化越來越稀缺的時代,留給消費者的一個"全新選擇"。

01:蘋果從未放棄"第四款 iPhone"

蘋果不是第一次嘗試做"四款齊發"。

時間撥回到 2020 年,那是 iPhone 12 系列首次打破"三機陣列",引入了一臺小屏機型 iPhone 12 mini——5.4 英寸的"小鋼炮",被視作"喬布斯理想的迴歸"。一年之後,它又在 iPhone 13 系列中續命了一代。再之後,這個位置被 6.7 英寸的大屏機型 Plus 接棒,用"大而不Pro"的定位,對準追求尺寸但預算有限的用戶。

從 mini 到 Plus,兩次嘗試,兩次無疾而終。不是蘋果沒在推,是用戶沒在接。

根據 BCI 研究發佈的國內市場數據,截至 2025 年上半年,iPhone 16 系列總銷量達 2982 萬臺,其中 iPhone 16 Plus 僅賣出 82.6 萬臺,不到 16 Pro Max 的十分之一。而在 mini 在位的兩年,更是以"手感絕佳但續航崩盤"成爲小衆用戶的糾結選擇。一手「真香」,一手「焦慮」。

蘋果當然看得懂這些數字。

產業時評人彭德宇認爲:它清楚 mini 的小屏浪漫,敗給了實用主義的電池焦慮;也明白 Plus 的大屏訴求,困在了"既不Pro,又不便宜"的尷尬定價。可即便如此,庫克仍不願徹底放棄那個「第四款 iPhone」的坑——因爲標準版、Pro、Pro Max 雖然構建了穩固的產品鐵三角,卻在中間留下了一道始終想被填補的縫隙。

有沒有可能,造一臺不靠性能、影像、材質來取勝,而是靠「形態」本身就能打動人的 iPhone?

Air 的出現,便是第三次嘗試。

根據馬克·古爾曼的說法,蘋果這次不再做"尺寸加減法",而是從整個工業設計的方向上重構了這款"第四機型"的定位:更輕、更薄、更極致。

說到底,蘋果想要的不只是多賣一款機型,而是構建一種新的用戶心智:你不必追求最強性能,也不需要忍痛買最便宜的,只要你願意爲「輕薄」和「精緻」買單,Air 就是屬於你的一臺 iPhone。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這個"你"到底有多少人?而蘋果能不能終於賭對?

02:Air 是精緻革命,還是輕薄焦慮的續集?

要讓消費者接受一臺"非主流"iPhone,蘋果這次把籌碼壓在了"極致輕薄"這四個字上。

根據《極目新聞》等多方報道,iPhone 17 Air 將配備一塊6.65 英寸LTPO OLED 屏幕,刷新率支持 ProMotion 的 120Hz 自適應動態切換,顯示參數幾乎與 Pro 系列看齊。但真正讓人驚掉下巴的,是它只有 5.5 毫米的機身厚度和僅約 145克的重量。要知道,這是一個比 iPhone 13 mini 還輕一點點的大屏手機,也將是蘋果有史以來最薄的一款 iPhone。

輕薄,是這臺手機的全部語言。

品牌戰略定位專家吳玉興認爲:"Air 是蘋果多年未有的產品策略反轉,不靠堆料,而靠差異。"Air 的思路並非重複 mini 和 Plus 的尺寸遊戲,而是一次工業設計層面的重新定位。它要的是觸達一部分"高審美、高感知"的用戶,哪怕失去一部分性能控,也願意以輕盈的手感,交換對科技的感性認同。

然而在消費電子領域,"輕薄"從來都不只是形容詞,它也意味着妥協。

首先是電池。具體信息還有待揭露,但目前普遍傳聞電池容量在 2800-3000mAh 之間‬。更別提在 120Hz 高刷+5G 網絡的雙重負載下,這樣的電池表現很可能重現 mini 的"電量焦慮"老路。mini 用戶有一句玩笑話:"從早上 8 點開始省電模式,一直省到晚上 7 點關機。"Air 是否也會重蹈覆轍,沒人敢打包票。

其次是影像。多方諜照基本確認,Air 採用的是單攝設計,主攝爲 4800 萬像素廣角鏡頭,還將配備 2400 萬像素前置攝像頭,理論上可以進一步優化自拍和 Face ID 表現。當前旗艦競品在卷三攝、潛望、夜視貓眼的時候,Air 的影像能力是否真能換來市場認同還有待觀望。

還有對於國內市場而言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爭議:它只支持 eSIM。

雖然國內三大運營商近期已重啓 eSIM 業務,但目前仍未完全放開全網通、城市覆蓋參差不齊,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仍面臨"能用但不好用"的尷尬,這意味着 Air 在中國的實際適配情況,可能並不樂觀。

最後則是價格——Air 的定價不是輕,而是輕中帶貴。

據《極目新聞》援引多方披露的信息顯示,Air 起售價爲 949 美元,摺合人民幣超 6900 元,比標準版 iPhone 17(799 美元)貴出一大截,從定價上看,它幾乎是明牌站在了"中產取捨區"——不夠 Pro,也不夠便宜。

換句話說,Air 想通過差異化吸引注意力,但當真正要下單時,消費者要回答的問題仍然是:我願不願意爲「輕薄」這一個優點,付出續航、影像和多卡支持上的代價?

這個問題,纔是決定 Air 命運的分水嶺。

03::蘋果的產品矩陣,需要 Air 嗎?

Air 的誕生,是一次產品設計的突破,也是一次戰略版圖的重構嘗試。

我們知道,過去六年,蘋果的 iPhone 戰陣早已形成"鐵三角":標準版是銷量底盤,Pro 是進階性能標配,Pro Max 是極致體驗和身份象徵。這個結構之所以穩定,是因爲它剛好對應了三種典型消費心智:夠用、進階、頂配。

而 Air 的出現,正是要切進這三者之間的縫隙。問題在於:這個縫隙,值不值得填?

回顧 mini 的失敗,它是想切入"極小尺寸"的極端場景,結果敗給電池焦慮;再看 Plus,它想吸引"大屏但不追高"的務實用戶,卻掉進了"加一點上 Pro、減一點不如標準"的尷尬區域。它們的問題都在於——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沒能撐起完整決策鏈條。

換句話說,蘋果的三角格局已經把大部分用戶心智覆蓋得很緊密,要想開拓一個新支點,必須有強烈差異化,且願意爲其買單的人羣足夠大。

Air 正是在試圖成爲這個支點。

它不同於 mini 的小巧,也不同於 Plus 的妥協,而是走了一條"極致輕薄"的獨立路徑。它不爭旗艦定位,也不刻意拉低成本,而是瞄準了一部分對手感、便攜、美學有極致追求的用戶。

在主流旗艦手機越做越厚、越堆越重的今天(參考Galaxy S25 Ultra 高達 218克、iPhone 16 Pro Max 超過 220 克),Air 僅 145 克的體重、5.5 毫米的厚度,反倒成爲了一種"逆潮流的稀缺體驗"。

而現實是殘酷的。

針對市場對蘋果iPhone 17 Air的反應,美國銀行研究分析師瓦米·莫哈尼認爲,投資者不會過分樂觀。"雖然以往手機外觀形態的變更曾顯著推動新一代iPhone的換機週期,但在我們看來,投資者對纖薄機型的提振作用預期相對更加謹慎"。

因爲智能手機的更新週期已變長,用戶換機更加看重實用價值而非感官新鮮感。Air 如果不能在真實體驗上提供持續吸引力,很可能依舊會陷入"嘗試性的失敗"。

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 Air 與其前任最大不同之處——它終於不僅是"減法版本",而是一個試圖以"新價值維度"構建用戶認知的產品。它不再是縮小版,也不是低配版,而是另起一條線,做自己。

這是否會讓它在蘋果的產品矩陣中站穩腳跟?沒人敢下定論。但至少,它是蘋果近年來最具實驗精神的一次嘗試。

尾聲:Air 是機會,也是蘋果的一場豪賭

iPhone 17 Air,不只是蘋果硬件設計上的一次輕盈轉身,更是一場關於產品哲學的豪賭。

在影像硬剛、堆料內卷的旗艦時代,Air 並沒有試圖去卷攝像頭,也沒有衝擊極致性能,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極致輕薄"這件看似早已被時代拋棄的事,重新喚起用戶對手感、便攜、簡潔美學的感知。

這不是妥協,而是一種策略重構。

蘋果當然知道 Air 有硬傷——電池沒那麼大、只有單攝、還只有 eSIM,更知道它價格不便宜、定位不上不下、容易再次被邊緣化。但它依然放手一搏,是因爲它想賭一件事:在產品趨同化的時代裡,只要差異化做到極致,就能重新制造剛需。

這一次,它選的不是拍照,不是芯片,而是"薄"與"輕",這兩個看起來過時的詞。

能不能成?沒人敢打包票。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 Air 成功了,它就會成爲蘋果產品線中的第四極,不再是配角,而是那個剛好填上用戶"想要不一樣"的心智空白;如果失敗了,也不會比 mini 和 Plus 更尷尬,反而會成爲下一代更成熟輕薄旗艦的前哨兵。

Air 的出現,是一記漂亮的斜線,不是上行,也不是下滑,而是蘋果在三角穩定結構中的一次側向突破。

它不是"妥協版 iPhone",而是一次"不同體驗維度"的旗艦嘗試。

至於用戶買不買賬,就看這一代的消費者,願不願意爲「輕」付出一點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