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迭出,科技板塊蓄勢待發,華夏港股通科技ETF即將啓航

(原標題:AI模型迭出,科技板塊蓄勢待發,華夏港股通科技ETF即將啓航)

在全球科技浪潮的推動下,中國AI產業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7月17日,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報道,中國AI模型Kimi K2的發佈引發全球轟動,被譽爲“又一個DeepSeek時刻”。Kimi K2的發佈只是中國AI技術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全球科技週期來看,我國正處於 AI 引領的新一輪科技浪潮中,AI 加速滲透至經濟和社會各層面。從國內經濟發展階段來看,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期,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科技產業仍是政策重點支持領域。而港股匯聚了國產 AI 核心資產,涵蓋算力、模型、軟件應用和硬件終端等全產業鏈的龍頭企業。今年以來,港股科技板塊憑藉估值優勢與成長確定性,率先引領中國資產價值重估,成爲全球資金增配中國科技的核心標的。從資金流向上來看,南向資金5月再度開啓新一輪流入趨勢,6月和7月淨流入合計超2150億港元,日均淨流入51億港元。

在此背景下,華夏國證港股通科技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簡稱: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代碼:159101)於8月18日起重磅發售,該指數通過緊密跟蹤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代碼:987008),爲投資者提供了一鍵佈局港股科技龍頭的便捷工具。

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優中選優的港股科技標尺

在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深度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港股市場依託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與制度稟賦,已崛起爲連接中國科技創新與全球資本配置的核心樞紐。作爲港股科技領域的標杆性指數,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憑藉其獨特的編制方法和篩選標準,今年以來持續獲得市場青睞——跟蹤該指數的ETF產品規模從2024年末的77億元迅猛擴張至278億元,增幅達259%,增速在同類指數中位列榜首。(數據來源:國證指數網,截至2025.07)

從指數編制來看,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充分體現了“優中選優”的理念。該指數從港股通範圍內精選30只市值較大、研發投入高且營收增速快的科技龍頭股。篩選時,要求成分股近兩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速大於10%,或者研發費用率超過5%。這一標準,既考量了企業市場規模優勢,又重視其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讓入選企業成爲港股科技領域的佼佼者。同時,指數樣本調整機制靈活,能定期根據市場變化和行業發展趨勢調整樣本,確保指數始終活力滿滿、競爭力十足。

按照申萬一級行業分類,該指數行業分佈比較均衡,前三大行業電子、傳媒、醫藥生物佔比分別爲23%、22%、15%,與恆生科技指數相比,港股通科技指數特有成分股聚焦於創新藥板塊的配置,佔比達13.16%,這也是今年以來該指數持續領先的主要原因。(數據來源:wind,2025.8.12,創新藥出海數據來自華泰證券)從成分股來看,其科技屬性也更爲純粹。在同類指數中,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的樣本股數量最少(30只),但權重股比例更高,更加聚焦於港股科技龍頭企業。具體而言,該指數前五大權重股合計佔比達到57%,前十大權重股合計佔比77%,囊括了騰訊、阿里、小米、比亞迪、中芯國際、百濟神州等科技巨頭,爲投資者提供了一籃子優質科技資產。(數據來源:ifind,紅色火箭,時間截至2025.7.31)

從長期收益表現看,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成績斐然。2017年以來,累計收益率爲159.9%,年化收益率達10.29%,跑贏中證港股通科技(累計收益率127.3%,年化收益率9.81%),中長期及短期表現均大幅高於恆生科技和港股通互聯網等指數,盡顯科技板塊高成長優勢。同時,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銳度更高,年化波動率爲36.2%,科技類指數整體波動率偏高,適合風險偏好偏高的客戶,對於有交易能力的客戶,其高彈性提供了獲取較高收益的可能。(數據來源:wind,數據統計區間爲2016.12.30-2025.8.12,標的指數近五個完整會計年度(2020-2024)淨值增長率爲:19.42%、18.05%、-36.39%、6.15%、12.35%。)

在估值方面,縱向比較,截至2025年8月12日,國證港股通科技指數市盈率、市銷率分別爲24.46倍、2.92倍,處於指數上市以來27.27%、45.02%分位點,風險溢價爲2.38,處於基日以來88.74%分位點,指數整體估值具備較高性價比。橫向來看,港股科技股在全球科技資產中折價顯著,當前估值遠低於納斯達克、創業板指等主流科技指數,估值差距尚未充分反映其成長潛力。與此同時,2025年1-7月騰訊、美團等成分股累計回購超千億港元,股東回報力度持續加大,爲估值提供堅實安全墊。(數據來源:同花順,數據統計區間爲2021.3.8-2025.8.12,採用整體法,剔除負值,市淨率採用中報數據。)

港股ETF賽道領跑者,華夏ETF旗艦再落一子

作爲國內ETF市場的開拓者與引領者,華夏基金始終以創新驅動發展,持續深耕ETF業務領域。自2004年發行境內首隻股票ETF——華夏上證50ETF以來,公司不斷突破創新邊界,先後推出中小板ETF、恆生ETF(境內首隻跨境ETF)、首批行業系列ETF、首隻滬港通ETF、科創50ETF、A50ETF及自由現金流ETF等里程碑式產品,始終站在行業變革的前沿。

在權益ETF領域,華夏基金已連續20年保持規模領先優勢。截至2025年二季度,公司旗下權益ETF產品數量突破100只,管理總規模超7200億元,穩居行業首位。這一成就不僅體現了華夏基金在指數投資領域的深厚積澱,更彰顯了其持續滿足投資者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的能力。

在港股ETF領域,華夏基金同樣佔據先發優勢與規模優勢。目前,公司管理14只港股ETF產品,合計規模達942億元,無論是產品數量還是管理規模均位居全市場第一。通過構建覆蓋港股核心板塊、優質龍頭企業的ETF產品矩陣,華夏基金爲投資者開闢了高效、透明的港股投資通道。(數據來源:華夏基金)

支撐這一領先地位的,是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強大的投研實力。作爲業內最早成立的獨立量化投資團隊(2005年成立),該部門匯聚了近40位經驗豐富的海內外專業投資經理與研究人員,以系統化的投研框架和精細化風險管理,爲ETF產品提供堅實支撐。

在H20芯片解禁帶來的算力供給釋放、全球AI算力需求持續激增、AI模型迭代加速推動技術突破,以及外賣行業補貼戰降溫促進市場理性迴歸等多重利好的共振下,港股科技板塊正迎來系統性估值重塑的黃金窗口期。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159101)的發行,無疑爲投資者提供了一鍵佈局港股科技龍頭的絕佳機會。8月18日起,與華夏基金一起,乘AI東風,搶佔中國科技核心資產的全球重估紅利,共享科技發展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