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戀人”正在收割520的真心

她的頭像很美,朋友圈文藝、語音溫柔,說話也不黏人,節日那天,她輕輕問:你會不會送我禮物?你以爲遇見了愛情,其實是撞上了一場設計好的劇本。

這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戀愛腦的自述,而是當下正在網絡中悄然發生的一種騙局:她並不是真人,而是由AI生成的美女照片、量產的朋友圈、複製的戀愛話術組成的“戀人賬號”。520前後,越來越多人用她“起號”、戀愛、收禮,有人因此動情,也有人因此被騙。

高見觀潮通過受訪者小王試圖還原一個普通人如何在AI時代被捲入一場“感情騙局”的過程,也想看清,在屏幕的曖昧光影背後,誰在操縱人們最柔軟的部分——相信、心動與信任。

“她說她是南寧的護士”

小王是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晚上認識“阿璃”的。那天,那天他閒着無事刷着短視頻,無意間刷到了一個抖音視頻賬號:封面是一個長髮女孩,照片朦朧模糊、眼神清澈,配文是:“晚安,陌生人。”他鬼使神差地點了關注發了私信,沒想到對方很快回復了。

“我是南寧這邊的,在醫院做護士,輪班比較多,白天不一定有空。”她在第一天就介紹了自己,話不多,但讓人感覺“靠譜”。

接下來幾天,他們幾乎每天都在聊天。她記得他的加班時間、他母親生病住院的日期,還在小王生日那天發來了定製的視頻祝福,背景是粉色的氛圍燈,女孩輕聲說:“希望你今年,不再那麼辛苦。”小王一度覺得——這個世界終於有人在認真愛他。

小王並不算戀愛腦,但他承認:“就是感覺她挺真誠的。”加上臨近520,對方開始說起:“其實我平時不過節,但如果有人記得我,我會特別在意。”

5月17日那天,阿璃突然發來一條消息:“我今天路過了一家香奈兒香水店,看到你之前說的牌子聞到那個味道,好像特別適合我。”緊接着,她發了一張商品圖,沒有明說想要,但配了一句:“如果是你送的,那我會每天都用。”

小王心動了。他知道這可能是暗示,但也覺得,這不是很正常的曖昧節日互動嗎?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轉了520元。

當小王提出想更進一步確認關係,節日去找她見面時,“阿璃”開始不回覆消息,好像人間蒸發一般,時隔幾天再次發消息時卻發現已經被刪除。

從感情到收割:“她”的目標是你的錢包

“阿璃”的消失,讓小王一度以爲是自己說錯了什麼。直到朋友看見“阿璃”照片時一句玩笑提醒:“她這照片有點像豆包模型畫的。”他纔開始細看那些“阿璃”的照片。構圖完美,皮膚沒有一絲瑕疵,眼神始終對着鏡頭中軸線,連她朋友圈裡的“自拍”都像同一個模版換了不同的濾鏡。

當天他在社交平臺上無意刷到了一張幾乎一模一樣的頭像,只是這次,對方的賬號換了一個名字。

“我點進去看,發的照片風格大多一致,連配文都是同樣的語氣。”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

事實上,“阿璃”並不“存在”於現實中的任何醫院、任何地址,在“阿璃”背後,並不是一個女孩,更不是一段浪漫的偶遇。而是一個日漸成熟的灰色產業鏈:“AI戀人起號”。

這種模式的起點,大多是幾張照片。一位行業內“號販子”告訴高見觀潮,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圖像生成工具,如豆包、GPT、Midjourney,“只要給一組關鍵詞,比如‘溫柔護士+淺棕發+微笑+夜晚燈光+貼近真人皮膚質感+合適姿勢’,幾秒鐘就能生成一批質量極高的‘美女自拍’。”她說:“你甚至可以直接用AI幫你生成朋友圈文案、戀愛語氣、情感劇本,成本幾乎爲零。”

接下來,便是“人設設定”。許多起號者會搭建完整的虛擬身份:名字、年齡、職業、生活背景、性格標籤,再配合自動聊天劇本和僞即時語音(AI配音工具合成),完成一個“仿真戀人”的搭建。

其中有一類“精品號”,售價在800元至3000元之間。它們不僅有照片、有朋友圈、有生活軌跡,甚至還“談過幾場戀愛”——對話記錄、語音留言、表情包存檔一應俱全。接手者只需按劇本推進,每天維繫對話,最遲不出半個月,就有人會“動心”。

這個行業有一套自己的話術:“戀愛即流量,情緒即變現。”在節日節點尤其活躍,比如520、七夕、聖誕節,都會是集中“撈金”的時段。某些“戀愛劇本”會在520前開始佈局,在男方情緒最曖昧的節點請求打賞、發紅包、開通情侶空間、定製禮物——一切都顯得合情合理,甚至,比真實戀愛更順利。

一位業內人士小劉透露:“她”不會一開始就要錢,而是先給你足夠多的“情緒價值”。她會每天問你早安晚安,會在你加班時說“別太辛苦”,會對你的朋友圈認真點贊評論,讓你覺得自己被在乎、被理解。她還會適時地透露一點“脆弱”:小時候單親長大、上班被欺負、節日沒人記得……這些設定並不複雜,但很“好用”。

“我們有專門的節日互動腳本。”“520前幾天會加深情感投入,節日當天一定安排一個‘暗示型請求’。比如女生說看上一款香水、項鍊,或者說別人都收到了禮物自己有點失落。這時候只要對方有點心動,基本都會掏個小紅包或者買禮物。”小劉說到。

他們甚至將這類操作稱爲“低損高賺”。因爲目標不是詐騙大額資金,而是收取若干人的小額情感投入,例如一個人被騙幾十、幾百元,平臺不會立案、當事人也不好張揚,但對於運營者來說——這是可以無限複製的低風險套路。

另一位從業者對高見觀潮直言不諱,“從照片到話術再到結尾收禮,每一步都標準化流程化,真正做的是‘人設內容管理’。”

更隱蔽的是,有些賬號不直接收錢,而是引導你跳轉到某個“心願禮物”平臺,在那裡下單某款商品。“我們幫她實現心願”,平臺寫得很文藝,收款方則是早已設定好的“第三方”。

更諷刺的是,一些中間商甚至會把“人設”的聊天數據作爲案例素材賣給新客戶學習使用,而其中的“他”,正是像小王一樣的受害者。

互聯網時評人彭德宇表示:在“她”的對話框裡,你以爲自己是唯一;但在運營系統的後臺,你只是“本號已完成收割”的一筆流水。

你以爲自己爲愛花錢,她其實在爲流量變現。

小王說得很平靜:“她從來沒問我要錢,我是自己掏的。”但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才是這類“情感收割局”最可怕的地方——它讓你在不知不覺間,把動心當成真心,把套路當作迴應。

她騙的不是錢,是人對愛情的信任

“我不是因爲520給她轉了520塊而難過,我難過的是,我還真把她當成了一個人。”

小王反覆提到這一點。他不是天真地相信網絡上不會有騙局,而是沒想到,連“戀愛”這件事都可以被徹底劇本化和工業化。

“她沒有明顯異常,甚至比我現實中聊過的大多數人都貼心、有迴應。”這不是誇獎,而是一種後知後覺的諷刺。

很多受害者和他一樣,受騙後不敢聲張,也不願舉報。不是因爲錢太少不值當,而是因爲說出來太羞恥了:你說你被騙了幾百元元,對方是個AI圖生成美女,人家會笑你太傻;你說你動了真情,人家又會說你怎麼能和一張圖認真。

“可實際上,他們被騙的不是智商,而是人性中最正常的部分:相信別人、渴望親密、希望節日有人惦記。”彭德宇說到。

更殘酷的是,有些人被騙之後,會下意識懷疑現實中那些真正對自己好的人——“她是不是也在套路我?” 於是,信任開始動搖,親密關係變得更難建立。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金錢欺詐,而是一種更深層的情感操控。它不搶你的錢包,而是慢慢磨掉你對愛情的期待,對網絡世界的基本信任。

誰該爲這場騙局負責?

如果說過去的“殺豬盤”靠的是人力誘導,那麼今天的“AI戀人局”靠的則是一整套自動化流水線。從頭像生成到劇本回復,從“甜蜜互動”到“節日索禮”,每一步都可被外包、模板化。

它不再是單個騙子的行爲,而是一種內容工業鏈:

•圖片來自AI生成工具,

•語音可由配音軟件合成,

•聊天內容可由“戀愛話術庫”調用,

•最後跳轉收款的平臺甚至還提供“匿名送禮”服務——既隱蔽又高效。

在現實中,“阿璃”式的騙局並非個例。近半年,多個城市的警方發佈通報,指出“藉助AI圖像與語音技術實施的網絡交友詐騙正在增多”,但在定性上卻始終存在模糊地帶。

一位律師告訴高見觀潮:“目前在司法層面,只有當行爲人以非法佔有爲目的,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來獲取財物時,才能認定爲詐騙。”她頓了頓,“但如果對方只是用AI圖像聊天、接受小額打賞,並沒有直接索要財物,這就很難入罪。”

也就是說,只要“阿璃”不主動開口說“我急需一筆錢”,那麼她——或者說她背後的人——就很可能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

這一切,都在陽光下運行,有的還打着“情感陪伴”的標籤。在灰色地帶遊走的人獲利不菲,真正承擔情緒代價的,是那些投入真心的普通人。

那麼,這場騙局中,誰該負責?

平臺是否有責任對AI圖片進行標註或識別?提供“匿名送禮”技術的第三方是否該覈查資金流向?腳本製造者是否也應被定義爲共犯?這些問題,今天尚無清晰答案。

在法律未及之處,騙局已經先行。而在越來越多“她”的笑臉背後,是數以千計未曾警覺的“你”。

520是個適合表達愛意的日子,也成爲了一部分人精準獵心的節點。那些被溫柔話術打動的人,並不愚蠢,他們只是出於本能地相信,屏幕那端的人也是真實的、願意迴應他們的真心。

可現實是:你以爲自己在戀愛,對方卻只是在運營。

(根據要求,受訪人均爲化名。)